-
《云落》:构建中国县城的《清明上河图》
在写了五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之后,作家张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温吞的话痨,自省自己“可能到了写长篇的年岁”。在县城生活将近四十年,张楚说,县城生活对于他的作用,类似于空气和水,他热爱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详细]
-
钱幸《二十一日酉时》:时间的积淀与发酵
钱幸的《二十一日酉时》上演了一出关于时间的大戏。“二十一日酉时”合起来正是一个“醋”字,这一别有生趣的字谜形象地揭示出酿醋与时间的微妙关系。女主人公靳红前往水秀村学习酿醋,在见识到酿醋的...[详细]
-
抵达和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在旅行写作中,除了专职作家,记者也是重要的一个群体,如英国的简·莫里斯,再如近年来中国的刘子超。记者不仅是记录者,还是行走者。他们拥有敏锐的眼光和强烈的感知力,身份的便利让他们得以快速切进不同的...[详细]
-
“90后”诗歌写作的“青年性”
《青春比樱花更美》李少君、陈作涛/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青春比樱花更美》是武汉大学举办的“樱花诗赛”获奖诗人作品选集,诗集总共收录了28位诗人的作品,除了生于1986年的李啸洋年龄稍长,另有25位诗...[详细]
-
领悟一封中年信
《晚安》钟二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晚安》是我用三个夜晚临睡前读完的。十个短篇,很好读,却不算好的睡前读物。因为如果要趁势跟自己道晚安,不免会喟叹一声:唉。可我喜欢钟二毛的这个集子。它像一束灯...[详细]
-
在时间海歌唱
当歌曲《当你老了》流行于大众之间时,大家是否知晓歌曲词作者是诗人叶芝?是否知晓《当你老了》一诗最好的译本之一来源于九叶诗人袁可嘉?音乐赋予这首沉睡的诗歌以新的活力,音乐也引导我们重新探寻围绕...[详细]
-
中华古典美学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根基
华文文学是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字结晶。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古典美学关系密切。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美学,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华文文学创新发展的宝藏。海外华文文学以文明...[详细]
-
顾艳《荻港村》:百年沧桑细细说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是一对双生子,一事两面,是处理历史记忆的不同方式。历史叙事要处理的是发生在历史进程中的事件和人物,文学叙事要处理的则是这些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历史叙事是去个人化的,文学叙事却...[详细]
-
“坡子街”散文的时代意义
2019年《泰州晚报》推出了副刊专栏“坡子街”,我在网上看到许多朋友都在转发这个副刊上刊登的散文随笔,便时时抽空阅读那些文章。无疑,其作者的组成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本土有名和无名作家;本籍走出去的...[详细]
-
《种城记》:“新山乡巨变”的正大书写
给李桂平的小说《种城记》做“新山乡巨变”这种学理化定性,颇为困难。一是这部二十九章、20万字出头的长篇,题目即明白无误地宣示:《种城记》,描写对象为“城”,而非“乡”。然而,它实在不是专门锁定城市...[详细]
-
以口述历史为中国语言学学科存史
张宜是首位在中国当代语言学领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并有所收获的人。她曾根据她的博士论文和访谈资料在2011年和2012年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口述历史》和《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详细]
-
《晚春情话》:宏阔的想象世界和温情的世俗情怀
2024年春天读到韩松落的最新小说集《晚春情话》,这本书里的六篇小说,给读者最为强烈的印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宏阔的想象世界和温情的世俗情怀。这些小说多有着恢弘雄奇、思接天外的想象,常常以宇宙为背景...[详细]
-
《我亦是行人》——小人物的生死悲欢
近年来,周芳凭借《重症监护室》和《在精神病院》两部“非虚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创作已经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她以在场的方式,通过真实地还原疾病生存体验来表现个体的生命状态,并反映当下...[详细]
-
史诗重述与诗性表达——以刘亮程《本巴》与阿来《格萨尔王》中的童年书写为中心
近年来,一些当代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现代叙事方式对古老史诗进行“重写”,为现代人重新理解史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体透视眼光和象征知识的储备”[1]。这其中,阿来和刘亮程可谓是代表人物。阿来以独...[详细]
-
生命的质感——李小坪中篇小说《地衣渡》的几个关键词
李小坪是极具灵气的作家。记得第一次阅读她的散文,内心深处那个最柔软的部位就被深深地触动。读了小坪的几个中篇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同她的散文一样出色。她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繁复与生命质感,更能唤起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