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典美学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根基
华文文学是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字结晶。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古典美学关系密切。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美学,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华文文学创新发展的宝藏。海外华文文学以文明交流互鉴方式促进中华古典美学创新发展,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汇入中国式现代化。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古典美学重要传承力量和传播载体。海外华文文学是移民海外的中国人生命历程的感性呈现,是融合中华古典美学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感性形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华文文学在意象创造、意境营造、表现形式等方面继承了中华古典美学的典型特征。海外华文作家远离祖国,在异质文化氛围中更容易感受中华古典美学的魅力。中华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理想。新加坡诗人王润华诗歌学法王维、崇尚老庄。王润华的《牧牛》通过寻牛、牧牛、骑牛、忘牛等一系列过程,勾画了一幅自然古朴的田园牧歌图,内蕴着隐逸的庄禅的古典美学意味。海外华文作家延续了中华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华文文学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影响,在艺术形式上同样追求意境美感。海外华文作家漂泊异域,多重生活体验融合于作品之中,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儒家的入世情怀,也有庄禅的空灵智慧。欧华作家林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学基因。林湄用现代生命意识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亲和、热爱与敬畏,用一种东方式的古典表达思维,重绘文字世界里万物有灵的谦卑的奇妙因果。林湄把外在世界的探索与自我内心的审视相互融合,以现代思辨色彩的人生体验与中华传统的道家玄学、佛禅文化相互结合,营造出深邃悠远的富含古典理趣的文本意境。身处异国他乡,民族文化是海外华文作家确认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林湄作品有着鲜明的海外移民群体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特质。林湄作品融合自身跨越不同文明的体验思考和中西方文化交汇下的价值困惑与文明杂糅特质。林湄小说《天望》的中华海神妈祖信仰与西方宗教信仰交相辉映,中西不同文明之间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价值观念有着极大差异,但是小说人物克服重重困难,婚姻生活得以维持。《天望》既是中西文化交融、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人性故事,也是华人在异国他邦经历重重困难挫折,以中华传统文化自渡,以文明互鉴方式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更新的故事。
中华古典美学的审美本体论系统是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意象派诗人庞德并不讳言自身的意象创造手法乃学习中国古典诗文。华文作家身居异国他乡,为了维持身份认同,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尤其注重中华古典美学保护、延续与传播。中华古典美学伴随海外作家的家学渊源与生命历程,花果飘零、灵根自植于异域他邦。中国古典诗文意象伴随着海外诗人诗作而在异国他乡传播、再生。例如,菲律宾华诗人云鹤诗作中有着“落花”“晚钟”“琴声”“夕阳”“暮色”等古典诗词意象,伴随着云鹤诗作在东南亚的传播、阅读,中国古典美学也随之传播海外、乃至落地生根。中华古典美学渐渐融入海外华文诗人诗作,与所在国文化叠加生成特定的美学情境与感觉结构。不少海外华文作家融古典意象于现代人生,以跨越时间、跨域空间的多重生命故事与身份感觉,推动中华古典美学海外传播。除了古典意象,中国式文化符号也是承载中华古典美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异国离散、他乡漂泊,“龙”“炎帝”“屈原”等中国文化符号伴随华文文学海外接受而广泛流传。毋庸置疑,华文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接受、阅读过程,也是中华古典美学不断向外辐射、发生作用的历程。易言之,海外华文文学凝结着丰厚的中华古典美学因子,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媒介,是向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形式。
海外华文文学以文明互鉴方式促进中华古典美学创新发展。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祖国与移居国之间双重跨域的经验建构,从而自带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特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具有中外多重生命经验与生活历练,华文文学也就凝结着作者多重跨域的身份烙印与文化记忆,从而包含着不同文明相互碰撞、融合而生成的文明主体间性表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中小说人物分别有着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与马来西亚当地文明背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群的差异、选择、矛盾与冲突,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印度传说中,象头人身的迦尼萨是智慧之神,有四条手臂却断了一根右牙,断掉的右牙代表为人类做的牺牲。拉祖母亲迪普蒂视聪慧眼盲的银霞为迦尼萨大神眷爱的孩子。小说主人公盲女银霞从印度文明迦尼萨大神传说中获得身体残缺的救赎。
华人经历世界文明洗礼重生的过程,也是文明互鉴视野下中华文化的自我转化与重新激活。世界华文文学既是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图景与生活经验的表征,也以充满文明互鉴特质的感性形式,促进中华古典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海外华文文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审美想象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潮流。海外华文作家以文学书写怀乡情绪与在地见闻,叙述多重跨域的文明间性故事,以诗意抒情的感性形式身体力行地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华古典美学“天下大同”、“和为贵”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书写,从而使得华文文学以其丰厚的中华古典文化滋养,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美学担当。海外华文文学富含中华古典美学智慧,天然具有“大同诗学”的意味,同时与海外作家所在国的“地方知识”有一种无形张力。海外华文文学以中华性/文学中华/美学中国为基础,充分彰显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华文化属性。海外华文文学汲取中华古典美学精髓,以叙事形式与抒情实践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陈美霞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小新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