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以口述历史为中国语言学学科存史

发布时间:2024-09-1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张宜是首位在中国当代语言学领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并有所收获的人。她曾根据她的博士论文和访谈资料在2011年和2012年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口述历史》和《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该书是26位中国当代语言学家的访谈结集)。她的新书《历史的回声——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最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只翻阅了一下,就被震撼到了。接着,我又认真阅读各章的一些部分。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本严肃、深刻、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它与其姊妹篇《历史的旁白》都可谓国内语言学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历史的回声》是20位中国当代语言学家的访谈结集。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法,从受访者的学术生涯切入,观察并研究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史,汇集曾经为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全书以口述历史的严谨与温情,呈现了20位语言学家的成长环境、学术渊源、治学心路、学术思想,以及他们在学术生涯中的得意与失意。这本书收录的受访者的研究领域比第一批更加丰富,涉及语义学、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视觉语言学、古文字学、理论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生物语言学、近代汉语词汇、近代汉语语法、音系学、形式语言学、语音史、俄语体学、语言符号学、功能语言学、儿童语言习得等。20位受访者是李锡胤、向熹、赵振铎、桂诗春、华劭、詹伯慧、张会森、游顺钊、李如龙、鲁国尧、刘润清、项楚、张家骅、宁春岩、江蓝生、李兵、张涌泉、乔全生、王铭玉和顾钢。

两批受访者的遴选,主要考虑以研究汉语和相关学科的语言学家为主,尽量顾及语言学各个方向和领域。确定受访者的条件和依据是:①从事汉语(包括汉字)研究或者与汉语相关的语言理论研究;②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并在语言学界具有一定影响;③年龄在50岁以上,工作单位限于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④适当兼顾其学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

口述历史是一种研究语言学史的新方法。它能提供新的历史文本,改变书写者与被书写者的关系。以往的历史研究,尤其是学科史的研究,不甚重视口述方式,以至于许多史料随人而逝。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只能被动地被史学家写进历史。而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这些亲历者和见证者可以直接参与对该段历史的印证与书写。

语言学史的口述研究是一种个性化的研究,它强调对人的研究、对个人的研究。通过对语言学家进行个人访谈,以声音的形式记载语言学家的学术经历,可以拓展记录语言学史的空间。人们对语言学史的研究即使再详细,文献资料和档案也只能记录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以往的语言学史研究比较偏重于记录语言学概念和理论形成及发展,偏重于语言学家的理论研究;而对语言学家的学术经历、思想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则记录少之又少,即使有,亦多为枯燥的归纳总结,缺少真实生动的个案记录。开展语言学史的口述研究可以弥补传统出版物、档案、文献等的不足。

在西方语言学界,20世纪70年代已有人从事口述历史的研究,他们根据一定的框架,分期分批对一些名家进行采访,并将访谈、记录所得编辑成书(如Boyd H.David等编的《个人访谈录》,First Per⁃son Singul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0)。二十多年前,张宜在攻读博士学位之际,曾将口述历史的方法系统地应用到国内当代语言学史的研究中,她汇集过那些曾经为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做过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以便更清楚地呈现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访谈一些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可以采集到一批珍贵的资料,这对于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史学工作者都是最基本的有声史料。在我国语言学史上,这项研究是首次以声音的形式记载和保存本学科的史料。它是我国语言学史的口语备忘录,是一份独特的旁白,为考察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鲜活、扎实的素材。

为此,张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要想考察我国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前辈语言家的治学经验和心路历程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口述的学术会议、见解和评论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如今不少语言学家因年事已高或其他缘故,已无暇无力著述,他们口传的历史就更需要得到记录和保存。因而,从事口述历史研究,也就等于“抢救”历史。

要想通过口述历史研究对中国当代语言学中的许多问题做出结论,尚需一大批研究者开展大量类似的研究。可以说,张宜进行此项研究的另外两个目的是:激发同行们对语言学史研究方法的兴趣;能与国内外的语言学史学工作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不得不承认的是,对历史的描述经常是片面的、主观的,因为人们在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上很难做到百分百客观和公允。对研究语言学的历史来说,还有另外一个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即过去的哪些活动、哪些目标应该纳入语言学的范围,从而也列入语言学史的范围,不同的语言学家的看法可能会不一样。R.H.Robins 曾建议,把针对语言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任何系统的研究都当作语言学史的一部分。他的前提是:只要这种研究就其本身而言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他还说:“不仅仅要研究出版物,研究概念的范畴和体系的出现,以及它们的发展,研究继往开来的实践者们的学术成果,还要研究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方式和背景。由于语言学家也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文化传统和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超出具体的语言范畴。我们与其问他们写过什么或者传授过什么,还不如从本质上关注他们为什么和怎么样逐渐有这样的思想和学说。如此这般,我们才可能在科学史、甚至人类总的思想史中构建出语言学史。”(R.H.Robins,2001:3-4)可以说,《历史的回声》在中国当代语言学学科史中既是一项系统化成果,也是一项个性化的实践性成果,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访谈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现象,它能通过极简的形式直抵人心,用面对面的对话探究受访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获取信息。访谈通过访谈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回答,让读者知道受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他对于某件事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从而了解许多事情背后的真相。

《历史的回声》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受访者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经历,而读者则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对话,获得对人物和事件更为深入的理解。《历史的回声》不仅展现了各位受访者个性化的学术魅力,也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社会现实。

如此说来,我作为一名受访者和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回声》的深度、广度、严谨以及它带给我的震撼,要感谢其他诸位受访者能和我一道,乐于与张宜合作,配合她完成这本访谈实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虽然我的“口述历史”很有局限性,但想到有十几位同仁都来解密自己封存多年的亲身经历之后,汇总起来或许能揭示点什么,为广大读者认识20世纪中国语言学史的发展历程提供一段充实、丰满、鲜活而又精彩的记录,颇感欣慰。这些记录也许会产生悠久而富有价值的回响,如此这般,我也要感谢张宜。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