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领悟一封中年信

发布时间:2024-09-1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晚安》钟二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晚安》是我用三个夜晚临睡前读完的。十个短篇,很好读,却不算好的睡前读物。因为如果要趁势跟自己道晚安,不免会喟叹一声:唉。

可我喜欢钟二毛的这个集子。它像一束灯光点亮在人生的驿站,不过分的悲喜,虽非逆来顺受,却已卷藏锋芒,终归沉静;而若你将它持在手中,注目它,它又仿佛一柄光剑,劈开生活、家庭、死生的一段迷雾,显露出中年以降才能感到和悟到的轻与重、烦与畏、反讽与本真。

《晚安》首先是一部充盈着生活真实的书。可以说,整部《晚安》写的都是我们的生活,从同类事件的真实、到人物心理的真实、到纷纷细节的真实。它写老人的晚年孤独,写死亡前的回忆,写两代人的隔阂,写中年家庭的无聊,写每个人悠悠浮起的抑郁,写项目层层转包下的困窘荒谬,写学区房和子女教育,写大都市的挣扎和人的乡愁……面对钟二毛笔下的故事,我总会感同身受并频频地遥相点赞:是真有生活呀!如果说当代小说还能打动读者、令读者信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就是作者或者作者笔下拥有超越读者的信息量和对生活的熟稔度——与此相反,另一种打动读者、令读者兴奋的力量则是超越读者的想象力和对虚构世界的架构力——而《晚安》展现出的是前者,即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生活材料的充实、细节体验和抓取的敏感深邃。

好的小说是能够巧妙地使用当代材料,以当代其生活作为喧嚣背景的,而其目的不是照搬生活及其调性,恰恰是敏感地将生活材料处理为文学意义的更高音或者更低音,用文学的方式和世界观引人入胜、启人深思。钟二毛的短篇《晚安》就以知识分子的母亲临终前的七天讲的七个故事,回忆了她人生中与死亡相关的场景,形式上是很文学性的,母子关系和细节上的处理则充满了生活真实,可以说是以世俗化的叙事视角带出了人与死亡及其临终关怀的哲学理解。《最佳聊友》把时间延伸到父亲退休至离世的长度,习惯远洋科考的知识分子父亲,其晚年无人知晓的心理和无处聊天的巨大孤独感,构成了小说中晚辈的懵懂、误解,他死后由旁人讲述的真实,迫使我承认“我们父子之间没有一次安静下来,面对面,认真地说会儿话”。类似这样的故事、人物几乎是每一篇的定位与追求,作者剔挖呈现了我们习焉不察的遗憾、疼痛、病相,修建了一条生活内部通向精神处境的秘道。

在这个意义上,《晚安》又是一部中年心态的瞻前顾后的书。没有中年的阅历,很多生活材料似乎不成其为最佳的文学内容;没有中年的心境,很多同情、理解、原谅和慈悲不会成为整部小说的主体价值与色彩;没有中年的“老”,如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失眠的第三个夜晚》是个很有趣的短篇,久失个人生活的我突然空出几个夜晚,我居然斗胆想恢复约老情人、见老兄弟的乐趣,结果自然是溃败。小说于是讲“老情人不想约,老兄弟不想见,肚子饿了不想动,唯一的想法是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孩子,在我看来,这就是老了的标志”!所以小说集《晚安》是一部典型的中年之书,能广泛地勾起同代人的普遍情绪。

此外,《晚安》十个短篇的统一性又是一种媒体人和电影人视角、风格的合成。换言之,小说集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话题敏感度、社会问题抓取力的同时,也显现了较强的电影感、改编价值。《自杀森林》像一部日式风的文艺片,平淡短促的剧情里蕴藏着危险和危机。《你说〈水浒〉是不是硬核小说》像一部充满悬疑感的社会问题片,考验着社会关系变革中的家庭结构。《时间之门》直接用了穿越元素,给主角若干种人生事业的选择,却包含着社会批评,像一部网络电影。这种媒体人特质和电影的既视感,多半也是作者过往经历阅历带给小说创作的一项恰到好处的优化。

固然《晚安》一书提出的人生社会问题是严肃的,不应苟且绕过,但对于个体,一部《晚安》也仿佛是苏东坡的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