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不足道的一切》:人性的逼仄与敞开
或许与信河街早已成为作家哲贵的文学地标有关,他这部副标题被专门标明为“献给我的父亲”的中篇小说《微不足道的一切》(载《收获》2024年第3期),所讲述的,依然是发生在信河街的故事,其全部故事也都聚焦...[详细]
-
《幸福的种子》:找寻独属于个人记忆的故乡和归属感
找寻独属于个人记忆的故乡和归属感,是人们内心最温暖的存在。青年作家孙全鹏继短篇小说集《幸福的日子》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幸福的种子》。《幸福的种子》继续关注作者所打造的文学地标“将军寺村...[详细]
-
格非《登春台》:重拾生命的本真
读《登春台》,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一件回环相嵌的套盒或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在联系性与偶然性之间,现实的经验、情感的流动、哲学的思辨纷至沓来,汇聚成格非笔下广博芜杂的小说世界。读者在此间流连忘...[详细]
-
《南游记》读后: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南游记》是胡竹峰新近创作的一部游记体散文集,分上中下三卷,由57篇文章组成,记述了作家游历海南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学者曾说,“游记,它具体而微地书写出作家主观的精神色彩,以及他们接触客观...[详细]
-
创新报国的史诗书写
稀土不是土,而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浙江作家杨自强的《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以下简称《淬炼》)一书,以中国稀土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为背景,叙写了中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详细]
-
《东北故事集》:它们在掌心缓缓升温,直到传出悠远的歌声
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让我想起儿时读过的一篇童话。牧羊人把桥下捡到的一根漂亮骨头做成乐器的吹口,不想它径自唱起歌来,歌中讲述的是贪婪又凶残的哥哥窃取了弟弟的功劳并把他推下了桥。如果没...[详细]
-
创伤世界的救赎幻象——于潇湉创作论
摘要:于潇湉的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型,她在“残缺处境”中启动主体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并通过“疼痛美学”使之与“自身”真正遭遇,回答关于生命意义的拷问,完成了一场对人生的存在主义式精神分析。而这些...[详细]
-
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乡愁”在词典中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它代表着一种深沉而珍贵的情感,无所不在,不仅含有对故乡、故土的怀念和依恋,更糅合了对土地、乡村的感悟和尊重。在乡土作家黄孝纪的心中,梦想曾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详细]
-
房伟《石头城》:跨越三重维度的历史视野
《石头城》是作家房伟的又一长篇力作。这部战争历史小说以家族为主要叙述对象,还原了抗战前后南京城内普通人的生命体验。作为宏观历史叙事的一种补足,小说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以往讲述南京抗战历史...[详细]
-
《金翅鱼之歌》的真与幻
长篇小说《金翅鱼之歌》以建筑设计师陈集科守护金塘河流域的金翅鱼洄游为主线,将山乡脱贫、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等题材融为一体,努力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大背景下的平凡人生。陈...[详细]
-
《单眼凝视》:寻找生活中的善良与温暖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善与温暖的匮乏。对物质利益的单向度追求,导致诸如“碰瓷”“帮扶老人被讹”现象的滋生,严重制约了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表达,也导致人际关系之间的严重隔膜和...[详细]
-
诗性与童心的照亮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纯真的诗性。这种诗性不是刻意为之的乡愁记忆,亦非对于苦难生存经验的升华,而是对中国乡土童年经验的本真表达。作者回溯自己的童年记忆,记忆中的乡土充满了山川河流的气息,饱含着天地...[详细]
-
《华夏第一公园》: “百年公园”中的城与人
这是一部带着叙事破碎感与荒诞气息的作品,它极富年代感,有深深的历史印记,但同时又如此贴近现实,立足于民间,还原了底层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常态,带着一丝近乎极致的残酷。从主人公陈国良到宋小东、野种、汤...[详细]
-
时间性·民间性·地方性——论津子围《大辽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走一条河,就是走人的一生。”(1)津子围的新作《大辽河》终于实现了他念兹在兹的梦想——走一条河,为故乡的母亲河写点什么。继2021年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在历史中探寻土地与人的关系之后,这次他要...[详细]
-
长篇小说《苹果红了》:瞩目青春的力量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及相关的地方性写作,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不少青年作家集中书写东北从中国新工业的摇篮到经历改革的阵痛,以及这个过程对一代人集体意识的深远影响。但是,东北不是只有“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