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燕牙湖》看王玉珏文本虚构的旖旎
王玉珏的中篇小说《燕牙湖》,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位作者小说虚构本领的认知,以及他游刃有余的言说张力。作品从一个“枪手”的视角徐徐展开,讲述的却是一个已故官员的遗孀,意图从“冰冷的湖水中上岸”的...[详细]
-
他的语言,像镶嵌在孔雀身上的宝石
在《野禽记》中,可以看到散文家傅菲观察鸟类的细微和投入度,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跟随他的笔触进入茂密的山林,这片山林是寂静的,是属于一个人的桃花源或心灵教堂。傅菲的观察细致入微,与鸟类的共情性,彰显出...[详细]
-
盛可以《建筑伦理学》:城乡伦理变迁下的文学省思
盛可以的小说集《建筑伦理学》直接把“伦理学”三个字放在标题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直面伦理议题的立场,就像此前的《道德颂》,命名之下的坚决和讥诮是典型的“盛可以”式的。收入集中的五篇小说既体现...[详细]
-
孤岛散文集《新疆时光》:我们的新疆时光
作家孤岛是浙江人,在江南某所大学毕业后独自入疆,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于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座精神桥梁,以真情实感描画他看到的陌生的、逐渐理解的新疆,似乎知道了、又未必完全知道了的新疆。这样...[详细]
-
一个高尚而纯粹的学人——喜读《张少康文集》
在我的少年时代,时兴背诵“老三篇”(今天的年轻人,猝然闻之,大约不知所云),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被形容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久而久之,它成...[详细]
-
一条“掐头去尾的大河”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
继三年前读到卜键的《库页岛往事》之后,他另一部关注东北区域历史和东北亚诸国关系史的新作《黑龙江纪事:内河·界河·掐头去尾的大河》(以下简称《黑龙江纪事》)又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这...[详细]
-
《龙凤歌》:乡土空间的时代倒影与底层镜像
胡学文在今年《钟山》3-4期上连载发出35万字的长篇新作《龙凤歌》,作品延续着其历来重视的现实品格,并继续保持着知识分子审视世界的传统。读《龙凤歌》,能感受到胡学文确实如其自言那般“住在小说里...[详细]
-
《如果根茎能说话》:声音、气息与结构
这是一首深情缅怀母亲的诗,其情感、主旨既明确也显豁,无须讨论。每个有切身经历的人,其悲恸之情是共通的,也会在思念中重返记忆之路。不过,诗人作为写作者,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毋宁说转换——那难以言传...[详细]
-
今日批评家 | 陈涛: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我的批评观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陈 涛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作家协会,一晃近20年。由于工作关系与个人兴趣,陆续写了一些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性文字,有些为有感所发,有些实为各种原因下的硬写...[详细]
-
今日批评家 | 张伟栋:如何读一首诗
我的批评观如何读一首诗?张伟栋在一次课程之后,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读一首诗?那时我初来乍到,刚登上讲台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忧郁与永恒,空气中热浪无数次将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灭之际,辗...[详细]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诗人雷平阳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审美特质,于众声喧哗中呈现“奇异”,在广袤大地上打捞“微小”,辨识度高、共鸣性强、浪漫色彩浓,用他...[详细]
-
勃发璀璨的学术生命和一脉相承的精神依托
今年6月,仍然去了山西。一年前,曾经由北到南,开车纵贯山西省。今年只去了晋南,希望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更细致地打量和寻味那些散落于乡村郊外的古建和遗址,那些终被保留了下来的,在时间的缝隙里,偏居一隅...[详细]
-
《霍林河的女人》:斩断命运的绳索
与近几年文坛上热烈讨论的新东北作家群、东北文艺复兴每每谈及的作家作品不同,《霍林河的女人》有另一种味道。这不仅在于小说对当下东北农村经验的文学提炼,更在于作家凝视历史的目光。翟妍没有采取...[详细]
-
《灼日——冯远自传》:《灼日》之歌
《灼日》是当代中国美术大家冯远先生的自传,既是他的个人史,也是一部艺术史。当我们透过文字与那些过往岁月不期而遇,仿佛穿越历史的烟尘,看到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滚滚洪流或交织碰撞或同频共振,奏出一曲铿...[详细]
-
《汪曾祺1000事》:著书老去为抒情
《汪曾祺1000事》,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作家传记。这部作品有些像年谱长编,但又比年谱丰富,有色彩和声音。这部书的写作,与中国当下的阅读氛围格外地协调,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汪曾祺的一千件小事读起来,多么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