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发璀璨的学术生命和一脉相承的精神依托
今年6月,仍然去了山西。一年前,曾经由北到南,开车纵贯山西省。今年只去了晋南,希望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更细致地打量和寻味那些散落于乡村郊外的古建和遗址,那些终被保留了下来的,在时间的缝隙里,偏居一隅或地下,却蓬勃如生的建筑和遗件。它们一如历史的生命,让中华文明以一种外在的形态存立于大地之上。从万荣的后土祠秋风楼、芮城的永乐宫、西侯度遗址的旧石器时代到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留下的是中华历史从古人类走向文明的漫漫长路,是开始,是变化,是传承,是永恒。一路下来,感慨中华文化之深蕴之瑰丽之迷人,数夜梦萦。
从山西回来,正好读到夏海所著《国学流变》(中华书局2024年6月)一书,对此山西之行,真是一个最好的精神补给。作者夏海,把对国学的热爱全部倾注于研究之中,十余年间,著书不辍,把研究的所得、所思、所悟,以文字留痕,以探究告世。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璀璨绮丽,顽强恒久,堪为世界之最。其外在的变化和内在的永恒,看似相悖,实则共存,并日久升华的现象,才是中华文明巨大魅力之所在;而自春秋战国以来数千年的学术思想史,则是她生生不息至今的源泉。《国学流变》将这2500年来,先祖们穷其终身而探索不止的学术思想,以独特的形式,通俗的文字,充分的考据,翔实的史料,严密的逻辑,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成就了这一部宏大明晰、脉络流畅的中国学术思想史。
作者在绪言里对书总结为: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源头,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演变为线索,围绕人性论、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探寻传统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轨迹和规律。
“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纵观书中自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学术发展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串串衔接,作者不仅给出了它们发生的历史背景,形成的社会思潮及代表人物;同时在主体部分,虽经数千年流变,中华文明的核心却未变的现象,作了充分的展示。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言,第二部分是全书主要部分,共七编(从先秦诸子、汉朝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到清朝朴学),第三部分是余论。
尤其是主体部分,每一编都由三个板块组成,即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时代背景囊括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事件;社会思潮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而代表人物则包括思想家及其思想范畴和学术观点。贯穿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他们之间层层相接,处处关联,揭起一叶,遍带枝桠。于各个时代的思潮学术中,领会文化的传承深渊、文明的昌盛内涵。你能神奇地感受到,虽生命续断,然薪火恒久。
夏海的《国学流变》洋洋洒洒八十万字,用看似沉默的文字,绘就了一幅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画卷,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壮阔的历史场景、生动的人物特质、激昂的思想碰撞、奔腾的时间长河。虽历经无数的朝代更迭,穿越分裂和统一的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泉却如生命力无穷的大树根系,牢牢地把华夏土地上的生命吸附于它的身体之上,数千年来,开花结果,循环往复。
自春秋以来,各种学说思潮的风起云涌,不仅带起了一个时代几乎是高不可攀的思想高度,还为今后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发展流向,定下了难以撼动的框架,让我们摘取《国学流变》中所写的两个非常的历史时期,看看在历史进程中,学术和思想是如何神奇地带着中国,在中华民族这条一江春水中,走出了自己独特而精彩的舞步的。
先看魏晋: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前后30余个大小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建立的十六国,大多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民族的多元,带来文化的多元,更带来思潮的极度活跃。到了北魏建立,北方统一,拓跋氏立国之后,强势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到了孝文帝一朝,干脆全面推进汉化。孝文帝“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这样一个对汉文化既喜爱又精通的君王,仿汉制,学汉仪,不仅政治上、文化上向汉文明对接,就连经济上、社会习俗上也学得不亦乐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从政治上讲是大大推进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从文明上看,不能不感叹于汉民族的文化粘合力和精神吸引力。不论沧海桑田,战争荼毒,王朝去留,改变的是当世学说思潮,不变的是深入基因的精神血脉。
作者在魏晋玄学的小结中说:魏晋南北朝崇尚老子、庄子,建构了高远宏阔的玄学思想体系。玄学不否定孔子和儒学,而是会通儒道,调和混合道家和儒家思想。魏晋名士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在清谈中为天下事物探寻一个形上依据,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完善理性思辨和抽象思维能力。
再看明朝,这个处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时代,全国性的大市场开始渐有雏形,民间的海外贸易也有一定的合法地位。社会经济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社会形成、市民阶层崛起,明朝的中后期已呈现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早期思想启蒙,心学的出现,正是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表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个性解放、突破教条固然不被赞扬和允许,但思想启蒙之门已悄悄打开,明末清初一批思想家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解除教条的束缚,心学的破土而出,正是顺势而为。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曾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过心性问题。南宋的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创立者。上承孟夫子,下接陆九渊,王阳明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构了儒学第二次创新的另一种形态。书中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变与不变,发展和持久,创新和继承,作了客观而又清醒的考证。
从先秦诸子到清朝朴学,全书都在变和守中寻找我们思想史的前世今生,大量的史料和经典学说的引用,都在推演着清晰明了的结论:华夏民族的学术思想史,就是在守恒本质和创新变化中,创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让她散发出无与伦比、穿越民族和时空的光辉。
细读《国学流变》,先是感慨作者于浩瀚的文献,久远的历史间,寻求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发生发展对时代的影响;一部思想史,千年民族魂,文明的传承创新,民族的一统弥坚,与学术思想的根深叶茂,绵延不绝,休戚相关。正如作者所说:“文明的核心是学术思想,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学术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而学术思想的停滞,必然会导致文明的衰弱,乃至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次是书中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每个时代的变化,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读,时代变迁、思潮变化、代表人物呈现,全书为读者学习了解中华学术思想史,提供了全景式的展示。也使得这部思想史能站在一个广阔的视角之下,给出自己独特的答案。
当然最让人难忘的是,作者以细致分析于全局把握之中,让我们看到,两千多年来,学术思想史发展变化的每一步,都同时证明着她的另一面:华夏文明内在的一脉相承和中华民族深深的精神依托,这份巨大的凝聚力,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们,作为世界上几大灿烂文明古国之一,她内在的生命力和顽强性,真是傲视天下睥睨群雄一般的存在,值得后代们细细回味深深印记。
(作者为湖州新闻传媒中心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