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茶的诗情与禅意——评《一米茶历》
田芳妮是我年轻的老朋友,她在《长江丛刊》从事编辑工作时,我就读过她的诗作,她的诗清冽、优雅、美好,我很是喜欢。后来,她回到长阳的山上种茶、卖茶、写诗、写散文,对于她的生活我时常关注。这个如山溪般...[详细]
-
王俊柔:《黑金》的质感与温度
初读石油文学,石油似乎往往与荒凉的山脉和冰冷的机械相伴,是报纸上一段段开采进度的客观阐述,是一张张低饱和度的照片。而何喜东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受:用柔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诉说石油生活的温馨,那...[详细]
-
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文学属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文艺创作引发学界持续关注,仅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为例,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有643条相关研究文献,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5篇。纵观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文艺合法性,及...[详细]
-
以文学之眼,重新发现故乡之美
● “故乡”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一种生活样本——在那里,有一群人守着自己的空间,有笑有泪地生活,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当下时代提供着一种精神资源●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详细]
-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摘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从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详细]
-
我们如何从记忆的暗道里突围——读笛安《喜悦之地》
通往记忆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宽阔的,那里鸟语花香,少年们快乐成长;而另一条则是狭长的,那里曲折蜿蜒,少年的面容影影绰绰。前者是记忆中的清流,是我们想象中的少年时光,后者则是通往记忆的暗道,那儿有我们永难...[详细]
-
一群底层劳动者之歌——评朱军艺《爸爸的板车》
读朱军艺的小说《爸爸的板车》,时常让我想起老舍先生。这当然不是说这位年轻作者的艺术水准已经可以和老舍相提并论,而是指他投向底层劳动者的那双热眼,以及眼光里所流露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仿若老舍的...[详细]
-
巨澜与火焰——曹树莹诗论
一因为诗歌机缘,我与当代著名诗人曹树莹先生成了文学知己,是为人生之幸事。二十年过去,超越俗世与年龄的友谊愈加醇厚,在我看来应感念于彼此内心于精神岁月里诗意生活的返照与馈赠。我时常忆起我们在一...[详细]
-
《单身母亲日记(三)》:每次当她醒来
第一次读到阿依的《单身母亲日记》时,是在一个文学杂志的微信公众号里。我坐在一个餐厅门口等着叫号,一边等一边读《单身母亲日记》。那是一次十分沉浸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广播里叫我进去用餐时,我仍意犹...[详细]
-
行走作为方法——读阿来的《西高地行记》
小引在当前众声喧哗、吵闹不休的学界,如何接受和研究阿来,仍然是个难题。就研究现状而言,阿来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增殖点,他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皆会引起关注。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不断推陈出新,讨论...[详细]
-
陈仓《浮生》:清晰呈现生活质感
房子,一直是人生要紧之事。在城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那种无根的感觉,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租房,虽有了栖居之所,但无时不在的焦虑不安,就像有双手卡在脖子上,房东的眼神和言语都极具杀伤力。离开故乡,生命...[详细]
-
历史小说《丰泰庵》读后:洞悉历史的复杂脉络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最本色最鲜活地摹写、反映时代风貌和历史痕迹,这是杰出作家的一种本能。如果一位优秀的作者,以小说的笔法去展示历史,会展现出怎样的瑰丽呢?这是我在阅读作家王彬的历史小说《丰泰庵》...[详细]
-
马金莲《亲爱的人们》:在永恒大地上矗立心灵的雕塑
阅读《亲爱的人们》,震惊于马金莲愈写愈勇的艺术创造力和“后发制人”式的叙事策略。她不动声色地下笔,不经意地书写,一切仿佛是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的带有马金莲独特审美气质的标志性文学物件。它们是:西...[详细]
-
新工业诗歌:立场、视角与表达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新工业诗歌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新工业诗歌迥异于传统工业诗歌,呈现出崭新的诗歌样态。这里,我从创作角度...[详细]
-
北辰诗集《余响》:他的内心有着整个宇宙
北辰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创作丰收期的河北晋州诗人,日前拜读他新寄来的诗集《余响》,发现这位不善言谈的中年汉子,一如既往地“自有诗心如火烈”,在优雅的诗行中呈现出一片立体而又丰富的内心天地。虽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