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生活与小说的“新变”——读魏思孝《土广寸木》
在此前“乡村三部曲”的写作中,魏思孝始终将写作的视点放置在人物的身上。从《余事勿取》中的侯军、卫学金、卫华邦三人到《都是人民群众》中群像般的“人物小传”式的书写,再到将这种写法发挥得最为...[详细]
-
做一本与漓江生态保护有关的书,圆我曾经的梦
与《江如练》这本书结缘,于我是件意外的事儿,也是种奇妙的缘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候曾经有过的梦想。我的母校北海中学当时每年都有“国际学生交换计划”。2005年从加拿大来了一批跟我们同龄的...[详细]
-
“先锋”如何进入乡土——论东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历程及意义
一、在“启蒙”和“先锋”间徘徊与选择从作家群体角度说,东西属于“晚生代作家”,这一群体中还有毕飞宇、邱华栋、韩东、朱文等人。他们年龄上都属于“60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大学,90年代开始创作...[详细]
-
梁贝:《云落图》艺术形式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张楚近作《云落图》(1)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充满着冀地唐山一带地域气息,堪称生气勃勃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口语的大量征用。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小说语言的重要性,但什么样...[详细]
-
《现在开始失去》:从失去到生命的损耗
现代将人强制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大学室友是同住四年的陌路人;旁边乘客是噪音机器;同事是烦人精。人们身处同一空间,却拒绝交互的可能性,保持着“得体”的边界感。而小说《现在开始失去》则进一步从公共空...[详细]
-
《华夏第一公园》:“中间时刻”下的奇闻与幸存
陈国良接替了父亲处理旧书的工作,并把它作为超市保安这个正业之外的外快业务,在此过程中,他先后认识了在城中公园“混日子”的汤团、铁桶等人,之后又与职高同学宋小东重逢。随着他们之间的日渐熟悉,“下...[详细]
-
生与死的对峙——王欧雯小说读札
读王欧雯小说《深蓝里追鲸》《生于冰湖》,最强烈的感觉,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对峙。《深蓝里追鲸》最大的创造,是提供了子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及写出了“由生寻死”与“向死而生”的一种对峙感。小说里...[详细]
-
《在钢铁中发芽》:“成为一枚种子还是成为一片土地”
纵观西元的创作生涯和生活经验,军旅生活主题无疑是他创作的重心。作为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军旅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表现内容、叙事向度和美学观念上不断变化,在宏大叙事之外获得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叙...[详细]
-
暴露、反思与关怀——读《海棠花开》《龙头香》
《海棠花开》与《龙头香》是由作家杨晓升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海棠花开》收录了《海棠花开》《阴差阳错》等4部中篇小说,《龙头香》则收录了《买房记》《龙头香》《新正如意》等十篇中短篇小说...[详细]
-
《强国记》:文学向新质生产力专业领域进发
在新质生产力的文学表达上,徐剑再次走到了前沿。他与李玉梅合作推出的《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一书,以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为主题,由中国专利技术的发展切入,表现出中国知识产权力量的强...[详细]
-
《牛马嘴》:一幅江汉平原农村人文风俗的水墨画
夜深人静的时候,皎洁的月光随书香飘落枕边,一缕乡愁悄然袭来,轻而易举地将我带回江汉平原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老屋、水杉、荷花还有那些至今仍然在土地劳作的父老乡亲,他们一一走进我的梦境。细究此梦...[详细]
-
《乌云之光》:总有一束穿云之光照进我们心灵的海底
本栏的设计初衷是促进文学与青年的对话。我们将邀请一批批思想不拘一格的青年学子,针对《十月》新刊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相信:青年的姿态、言说方式和思想资源不仅关乎文学的未来,更牵扯着时代的...[详细]
-
《天堂客人》:漫长的等待与告别
作为“血脉三部曲”的终章之作,王霄夫的《天堂客人》终于问世了。王霄夫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对读者的一场“冒犯”。所谓“冒犯”,是指对读者阅读经验的颠覆与挑战,进而将读者逼出某种阅读舒适区。我们每...[详细]
-
《何以问长安》:延续“最中国”的抒情方式
在当下诗坛,执着于旧体诗词的青年创作者不多,霄白城是其中之一。他少时习诗,积30余年之功,精选一百首,以《何以问长安》为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初读诗集,第一感觉是他的创作跨度之长和产量之低。上篇第一...[详细]
-
扎实而厚重的海港题材书写
阅读刘克中的长篇小说《中国大港》(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总的感觉是这部作品有土地的深沉厚重、大海的气势磅礴、港口吊塔一样的精神力量,是一部扎实的现实主义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作家自觉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