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敞开生态文学的创作观念
中国生态文学从发生发展到现在“已成气候,蔚为大观”,走的路其实不算长,但走得比较稳当。在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特别的重视,传统生态思想资源被充分激活,加上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作家和评论...[详细]
-
从“新生代散文”到“新散文”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日趋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选择。这一时代巨变折射在文学创作领域,即体现为波浪相逐的方法、观念更新,以及持续不断的题材开拓和风格探...[详细]
-
书写技术变革现实里人们的期许
现代化如离弦之箭,作者们在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构之间逡巡,追问新的时代条件下人和文学的变化。期刊新作是当下生活的切片,《花城》《青年作家》《广州文艺》《作品》中既有个体志向的表达、对文学本...[详细]
-
《石头城》:房伟的短句法
近年来,房伟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是抗战题材书写,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到最新长篇小说《石头城》,形成了“房氏风格”的体系性书写,表现为可靠的资料征引、丰盈的日常经验与丰盛的文学性,在同类写作...[详细]
-
后青春时代的遗失与寻回——李祯短篇小说印象
李祯的小说有着平静的叙事语调,低饱和度的色调,在后青春时代的阴影里,反复打量自己和周围,那些陌生人就像他在镜子里的影像,边缘有些模糊,与阔大的社会背景隐约融为一体。他写了很多没有稳定职业的年轻人...[详细]
-
桫椤:为“后革命”时代“人的问题”找寻答案
柳青佚作《在旷野里》的发掘、发表和出版虽然只是刚发生不久的事,但似乎已经构成了一个文学史“事件”。由此引发的效应不只是促使我们思考经典作家的创作,也延及对时代生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反思。这...[详细]
-
“县城叙事”的精神原点:张楚小说《云落图》读记
熟悉张楚,源自他笔下的一座座冀东小城。它们都在唐山腹地,有时候叫桃源,有时候叫云落。镇子不大,离城很近,离乡也不远,应该有一条河流过。镇上的人大多行色匆匆,各自沉溺于奔波无功的命运。有些人狂躁不安...[详细]
-
郑煜:片言只语话《淑女》
酣畅淋漓。一口气看完这十五万字的长篇,这是习惯短视频的受众无法体验的阅读经验,所以,坚持不点开手机上的链接,情愿多等几天翻看纸质杂志,值。封面上的凹凸字符,特别有手感。心跳的感觉在掩卷之后的静夜...[详细]
-
以铁人精神书写新时代“铁人”
崔英春多年来扎根油田,坚持书写大庆石油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报告文学集《在铁人身边的我们》(石油工业出版社)是她今年推出的新作,也是她书写大庆石油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书的封面上,“铁人”王进...[详细]
-
《石头城》:抗战中的个体命运书写
抗战题材小说兴起的上世纪30年代,作家们的爱国意识和左翼文艺运动助力文艺转变为“武器”。然而,审视那个年代的抗战题材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定的局限性:其一,作家将体察目光聚焦于军事斗争,展现抗战活动...[详细]
-
印象记:说说倪学礼
1倪学礼很有才华,而且富有激情。有文为证:我总是梦见一条蛇,一条褐绿色的蛇。它游荡在我的脑中,充当回忆的阴影。我于是有了过去,连墙上的影子,也能看见它的色彩。镜子发明以前,人类存在吗?这是倪学礼短篇...[详细]
-
《绝弈》:向上的阶梯
当代人热衷谈论时代困境,但他们遇到的很多困境,其实有点像一百多年前英国作家埃德温·A·艾勃特描述过的那个平面国里的困境。某种意义上,当代人正在被重新压扁为二维平面人,或者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单向...[详细]
-
“九十年代诗学”的终结:个人化、历史意识以及“伦理的诗学”
一记得上次一行提出了当代诗坛的“绝境”一说,发射了一些比较猛烈的炮火,当时我因为别的原因没有到场,如果到场,我也会给“九十年代诗学”补上一刀。对于今天来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怎么走出“漫长的九十...[详细]
-
《微不足道的一切》:人性的逼仄与敞开
或许与信河街早已成为作家哲贵的文学地标有关,他这部副标题被专门标明为“献给我的父亲”的中篇小说《微不足道的一切》(载《收获》2024年第3期),所讲述的,依然是发生在信河街的故事,其全部故事也都聚焦...[详细]
-
《幸福的种子》:找寻独属于个人记忆的故乡和归属感
找寻独属于个人记忆的故乡和归属感,是人们内心最温暖的存在。青年作家孙全鹏继短篇小说集《幸福的日子》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幸福的种子》。《幸福的种子》继续关注作者所打造的文学地标“将军寺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