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陇锋《五月黎明》:宏大主题的文学言说
《五月黎明》讲述了1946年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国民党政府及军警宪特围追堵截之中,共产党人与普通民众舍命护送“百姓之王”倪柏仁去延安,用生命与鲜血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华彩乐章。...[详细]
-
《巡山》:创作源于热爱大自然
生态文学这个概念令人感觉亲切,会由衷产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命共鸣,但是真正写生态文学的作家及作品并不多。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推出的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生态文学作品集《巡山》,对生态文学这一...[详细]
-
南方与自由的无能——评王十月《不舍昼夜》
“不舍昼夜”的前一句是“逝者如斯夫”。于小说主人公王端午而言,在当代中国生活五十年的时间感觉,犹如背对潮水。这种推背感究竟来自何处?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窃窃私语。而在短视频公共喧嚣的年代,小...[详细]
-
吹尽狂沙始到金——评薛成龙《昨夜风雪》
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薛成龙是我多年的朋友,是个低调、内敛的人。平时偶尔可见到他写的一些小文章,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在坊间小有名气。2023年初, 他突然告诉我写了部长篇小说,想让我...[详细]
-
蕉林与密室——陈崇正《香蕉林密室》的意象书写
2024年3月,陈崇正长篇小说《香蕉林密室》出版。作为《美人城手记》的前传,与面向未来的科技幻想不同,《香蕉林密室》书写了两个时代,围绕陈、关、肖家族两代人,展现了转型变革中的社会风貌与世俗人心。...[详细]
-
破解当下散文创作难题的 基础理论读物
《中国散文美学综论》全书分“总论”“史论”“本论”“策论”“中论”“律论”“派论”“政论”八大部分共54章,突出了中国散文的“史”与“论”两大系统建构,章节之间独立又关联紧密,理论与实践达到...[详细]
-
青年批评家及新的批评共同体
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之下,客座研究员制度的诸多尝试,契合了文学批评工作的时代诉求与自身特性2011年5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首届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影响深远的青年批评家培养制度落地生根,梁鸿、张...[详细]
-
结构生活与小说的“新变”——读魏思孝《土广寸木》
在此前“乡村三部曲”的写作中,魏思孝始终将写作的视点放置在人物的身上。从《余事勿取》中的侯军、卫学金、卫华邦三人到《都是人民群众》中群像般的“人物小传”式的书写,再到将这种写法发挥得最为...[详细]
-
做一本与漓江生态保护有关的书,圆我曾经的梦
与《江如练》这本书结缘,于我是件意外的事儿,也是种奇妙的缘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候曾经有过的梦想。我的母校北海中学当时每年都有“国际学生交换计划”。2005年从加拿大来了一批跟我们同龄的...[详细]
-
“先锋”如何进入乡土——论东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历程及意义
一、在“启蒙”和“先锋”间徘徊与选择从作家群体角度说,东西属于“晚生代作家”,这一群体中还有毕飞宇、邱华栋、韩东、朱文等人。他们年龄上都属于“60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大学,90年代开始创作...[详细]
-
梁贝:《云落图》艺术形式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张楚近作《云落图》(1)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充满着冀地唐山一带地域气息,堪称生气勃勃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口语的大量征用。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小说语言的重要性,但什么样...[详细]
-
《现在开始失去》:从失去到生命的损耗
现代将人强制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大学室友是同住四年的陌路人;旁边乘客是噪音机器;同事是烦人精。人们身处同一空间,却拒绝交互的可能性,保持着“得体”的边界感。而小说《现在开始失去》则进一步从公共空...[详细]
-
《华夏第一公园》:“中间时刻”下的奇闻与幸存
陈国良接替了父亲处理旧书的工作,并把它作为超市保安这个正业之外的外快业务,在此过程中,他先后认识了在城中公园“混日子”的汤团、铁桶等人,之后又与职高同学宋小东重逢。随着他们之间的日渐熟悉,“下...[详细]
-
生与死的对峙——王欧雯小说读札
读王欧雯小说《深蓝里追鲸》《生于冰湖》,最强烈的感觉,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对峙。《深蓝里追鲸》最大的创造,是提供了子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及写出了“由生寻死”与“向死而生”的一种对峙感。小说里...[详细]
-
《在钢铁中发芽》:“成为一枚种子还是成为一片土地”
纵观西元的创作生涯和生活经验,军旅生活主题无疑是他创作的重心。作为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军旅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表现内容、叙事向度和美学观念上不断变化,在宏大叙事之外获得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