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慢》:文人的寻根之旅和现实关怀
张瑞田新出版的散文集《且慢》,不仅收录了作者最新创作的十九篇散文,还配上了作者的三十多幅书法作品。我按照惯有的阅读习惯,先看图,再读文。张瑞田的隶书、行书,都具有一定的功力,字迹清雅,任意洒脱,书卷...[详细]
-
《玉米味的月光》:写作的起点是真实
收入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中的多半作品,可谓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实录:她怎样由不喜欢所学专业而调整心态努力学习,又如何外出打工而流落于都市街头,仿佛一个素朴、实在的人,吃过了普通人都难免的种种...[详细]
-
新时代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路径考察
新媒体强势介入文化生活的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如何担负起引导受众的重任,成为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如果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那么,不妨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详细]
-
《瞬间倒下》:人性的景深
每位作家都有乡土情结,但好的作品往往是“返乡记”,即离开故乡后重新审视与大时代的互映关系,这就需要一种疏离的视角和文本的创新。近年来,陈集益的小说创作呈现“井喷式”状态,新推出的中篇小说《瞬间...[详细]
-
《肾上腺素》:接纳变化不忘热忱
过山车在轨道上飞速奔跑,呼啸着来到最高点。在向下俯冲前的两秒,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那一刻,人体的肾上腺素达到峰值,心理活动也变得更为纯粹,只剩下一个能跟自己对话的声音。时间很短,却能改变很多...[详细]
-
《喝或者不喝》:精神世界的对话
阅毕棉棉的新作《喝或者不喝》,真想引一句苏轼的诗送给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种感受,贯穿于小说的一个核心问题:喝或者不喝。女人公希望自己不要喝多,因为喝多了会痛苦。但是不喝,似乎和自己的...[详细]
-
《迷昆记》:一入“昆门”深似海
笛箫喑哑,道不尽金陵千古意;水磨腔啭,诉一折悠悠昆曲情。不论是《牡丹亭》中“那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散淡,抑或是《玉簪记》里“月明云淡露华浓”“落叶惊残梦”的哀静,还是《桃花扇》中“莫愁湖鬼夜哭,凤...[详细]
-
《六扇门》:寻找生活的不确定性
想必大部分读者会同我一样,当思绪被小说题目《六扇门》牵扯出充满腥风血雨的江湖画面后,却被开篇第一句“我终于加上了于梅的微信”马上甩回了现实。同样,《六扇门》也并不遵循“若小说以物件为题,物件...[详细]
-
《沪上烟火》:海派世情小说的女性新腔调
近年跻身网络文学优质平台之列的“豆瓣阅读”,前些时又收获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佳作《沪上烟火》。这是一部光彩不只绽放在网络小说领域,对于传统文学或所谓的纯文学的小说创作,也都具有启示意义的佳...[详细]
-
新工人的文学变奏——读《我的皮村兄妹》
皮村,位于北京朝阳区最东端的城中村,这里聚集了2万来北漂的外来务工者,依托皮村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在北京打工谋生。在皮村狭窄的街道两边,密布着各种自建房、小商店、澡堂、饭店,飞机时常从皮村上空...[详细]
-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摘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从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详细]
-
仿梦的语言事件——重解孙甘露的小说艺术
● 摘 要重读孙甘露早年的小说可以重温1980年代后期的小说语言变革。孙甘露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仿梦的手法展开叙述,让语言进入梦境,使语言的自主行进获得了自由,也由此越过了旧有小说的规则。因为孙甘露...[详细]
-
叶兆言《璩家花园》:智性与温情交融的历史讲述
在当下白话文写作的整体序列中,叶兆言的声誉早就足以让他可以不携带任何修饰语而享受到热烈的赞颂。他通过勤奋而扎实的创作,让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高度凝结在他的作品中,他已经将这座城市由内而外...[详细]
-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英雄精神的回响和召唤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雪线上的奔布拉》的问世适逢其时。它不仅是一部“致敬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的典范之作,更是对于感人至深的孔繁森援藏事迹与源远流长的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次回响...[详细]
-
《茉莉为远客》:“用真嗓子说话”
《茉莉为远客》是由张莉主编的2023年散文年选,收录了20位作家的散文佳作。用张莉的话来说,好的散文作者是在“用真嗓子说话”的,好散文应当具有“对话性”。编纂年选就是将众声独语汇聚起来,促成同一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