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路径考察
新媒体强势介入文化生活的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如何担负起引导受众的重任,成为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如果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那么,不妨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文艺作品、现象和思潮的阐释与分析中,文艺评论主体意识的功能意义更加突显。它不仅是批评家对文本的单向度阐释,也不只是批评家与文艺家的对话,而应有所强化和拓展。批评实践一方面是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对话,另一方面是批评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对话,在双重对话的基础上阐释文本,以批评家生命气息、思想锋芒与审美识见的渗透实现文艺评论的主体性。
当前文艺评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学术视野不够开阔,问题意识不够鲜明,审美感觉不够敏锐。当然,把批评触角延伸到多个艺术门类,且能在多元视角中切换自如的评论家就更少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文艺评论主体性的缺失。基于此种批评生态,笔者以文艺评论家蔡家园的评论新著《微光照远:新世纪文艺现场观察》为个案,尝试探讨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的路径。
首先,批评主体须有廓大的人文视野、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三者互相关联,彼此推进,构成批评主体意识强化和拓展的前提。从根本上说,文艺评论介入“文本”的深度、美学评价的有效性等因素,都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蔡家园的批评视阈贯穿“古”与“今”、“中”与“西”,试图跨越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思维。从批评文本看,蔡家园的主业是文学评论,且成绩斐然,同时也精于电影、美术、书法、戏剧、摄影等艺术门类的评论。他以多种艺术门类交叉融通的批评实践显示了丰厚学术积累和审美感悟能力。同时,他又深入追踪文艺创作中的种种问题,往往寥寥数言便直指要害,并提出文艺创作优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在评论朱朝敏的小说时他谈道,专注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写作,容易陷入小、轻、媚、甜、俗的狭小格局,指出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自我与现实的重要性。谈到诗歌生态时,他发现诗歌越来越“不及物”,蜕变为“精致的小玩意儿”,而诗人醉心于做虔诚的“语言炼金士”和“声音雕刻家”。在对红色题材电影的观察中,他不仅批判了游戏化处理历史的消费主义倾向,同时又指出抽空历史内涵、剥离阶级属性的抽象化、符号化的超越性想象之偏颇。从蔡家园的文艺评论中,我们常常发现奥登对批评家所期许的那种“洞见”,而他那犀利而不乏锋芒的见解直击事物的本质,又基于鲜活的文艺现场,体现了以问题意识介入文艺现场的批评姿态。
其次,有深度的文艺评论是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对话,亦是批评主体与其所处时代的精神共振。其实,浅尝辄止的文艺评论相当普遍,迎合了碎片化的快餐阅读,却很难在文化消费中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事实上,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对话中发生在灵魂场域的碰撞,是批评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文艺评论精神深度的方法论基础。蔡家园对文本的分析,大多根植于心理层面的体察,试图从作家艺术家创作心理寻索破解文本的密码。如,对於可训作为学者写作的“诗心”以及李云雷小说中“少年心态”的发现等,都是基于文艺心理学的深度阐释。这种视角需要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参与,在文本的深层解读中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经典影片《十诫》以视听语言呈现世俗日常,揭示当代人的道德状况和精神世界。蔡家园立足文本,指出这部作品以日常视角的选择标示了它与政治色彩浓厚的主流影片的界限。这种非主流视角缘于艺术家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时代之外的审美心态,以及面对公共生活整体性溃败所表现出的知识分子自我审视与精神清理。从批评对象和批评方式来看,这种基于主体意识的“深度”追求与英美新批评所提倡的“内部”研究是有很大差异的。它自然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但又不排除文本“外部”因素的考察,换言之,这种主体化批评范式,从考察范围上涵盖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标准”和“美学标准”。
第三,语体色彩的个性化追求是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的重要表征。某种意义上,由于艺术门类和创作风格的差异,每一部文艺作品都内在地呼唤与其相匹配的批评话语,反映在批评文本中,就是一种语体特征的显示。蔡家园保有非常自觉的批评意识,他深知文艺评论不只是智性思维的书面化呈现,也不只是理论观点的逻辑化表达,而是个性化非常突出的话语实践。就当下而言,能意识到批评话语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的批评家其实并不多见。蔡家园的批评实践无疑显示了一个批评家对自我言说方式的敏感。他试图构筑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批评话语体系,创造一种性灵化表述模式。他的文字近于随笔,好读、耐读,力图兼顾表述的明晰与理论的深度,深入浅出地道出文本中所潜藏的美学密码。谈到现代艺术,他从西方批评资源中汲取养分,晓畅疏朗的言说中彰显汉语的现代风采。当视线转向国画或书法作品,批评语言则切换成凸显“文章”传统的汉语谱系,依循大道至简的美学,转入古雅一途。不妨看看《诗意的抵达》中对魏晓伟刻印作品的评析:他研习秦印多年,学古而不泥古,率性运刀,独出机杼,匠心与诗心兼具,逸性与精神齐飞。在批评语体上,蔡家园以变动不居的语式,张扬了批评主体的审美自觉和话语追求,在批评话语体式创新方面为当下文艺评论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体经验。
批评家主体意识是否在场,是衡量文艺评论好坏的重要标准。批评文本与所评文本之间的错位是当下文艺评论的突出问题,或者说一种无效的文艺评论普遍存在。究其根本,问题往往在批评主体意识的缺席,以致评论者没有能力穿透“文心”。尤其在媒体评论对受众影响越来越大的形势下,面对文艺作品,人人皆可言说,那么,专业的声音在哪里?在文艺评论越来越走向功利化、娱乐化的时代,专业评论很容易被众声喧哗所淹没。这种背景下,文艺评论主体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强化和拓展文艺评论主体意识,以正向价值立场介入文艺现场,应是新时代文艺持续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