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沪上烟火》:海派世情小说的女性新腔调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近年跻身网络文学优质平台之列的“豆瓣阅读”,前些时又收获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佳作《沪上烟火》。这是一部光彩不只绽放在网络小说领域,对于传统文学或所谓的纯文学的小说创作,也都具有启示意义的佳作。

继《繁花》之后,《沪上烟火》再次向广大读者和作者、向整个文学生活圈里的热心人,召回、唤醒和证实了方言对于生活史、城市风情的全息鲜活的表现力。如果离开方言,不仅是乡土和农村的生活很难得到生动、有力和完整的表现,就是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上海这座城市,它的变迁史,离开了当地方言俗语,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呈现。《沪上烟火》提示我们,无论是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写作的角度,都不应该把方言只往农村题材或乡土题材那儿推,好像只有写农村、写乡土才需要去调动和唤醒方言。其实方言对于城市题材的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上海尚且如此,写其他城市的作家作品,更没有资格在方言面前傲娇。

同时,《沪上烟火》还体现了对于一种古老但实际上也仍有巨大现实潜能的叙事手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是让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和情节现场的各路角色都开口说话,不但作为人物语言,而且也作为叙述语言来推进故事。其他那些比较大路化的作品主要依赖叙述语言来呈现的一些内容,比如说写景、议论、营造气氛、推进情节的过门桥段,在《沪上烟火》里,基本上都交给了人物话语。让人物开口说话,而且把话说到位,让角色自己来讲述故事,讲述自己,同时也也用心理闪念去描写他人。这也就是在一个众声喧哗、交叉了众多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语流中完成叙事,把叙事内化到故事情境和人物角色的个性化言语中。这种技巧在话本小说中很常见,到了明清的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以至现代小说中,有了更大的发展。《沪上烟火》是有意无意地复兴了用人物话语作为主导性的叙事方式这样一种古老传统。

通读全书,能够感觉到《沪上烟火》作者非常喜爱自己所写的时代和人物。故事前台的时代背景,是从1980年代初的1983年开始,到第二部结尾故事里的时间到了1988年。故事后台也有很多细节片断和线索,闪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五六十年代和解放前。但它着力去定格和描写的是1980年代的上海。从一个读者的感受,我倒是希望《沪上烟火》的作者在历史成色更足的远去了的上海时空中,停留得更久一点、扎得更深一点。当下的上海可能有很多别的作者都能写并且写出彩。对上海历史一页的记忆和复苏的能力,却是不可多得的。保持历史记忆很不容易,从记忆中复苏并且转化成生动细腻的文学形式就更难。

《上海凡人传》的叙事基调是岁月如歌,力量放在表现上海的社会变迁画卷。而《沪上烟火》,更多的是细腻地沉浸式地复原上海这座城市人情风俗历经十年之久甚至更长年代却不那么容易被改变的恒常态。作者真是如数家珍,观察积累相当地细致丰厚,在叙事层面上的构造和展现也非常到位,对作者来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长。《沪上烟火》的作者,在处理不随着时间流逝和社会背景推移而发生根本改变的世道人心、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的常态方面,表现了独到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值得再做更多的发挥。

无论是叙述形态,还是人设关系和故事氛围,整个《沪上烟火》看起来都和《繁花》高度互文,但有一点根本的不同,就是《繁花》的叙事焦点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始终在跟着故事中的男性人物移动,而《沪上烟火》虽然题材和故事的时代背景和《繁花》有重叠的部分,但从叙事视角或叙事立足点来讲,它显示着与《繁花》截然不同的非常鲜明的女性叙事和女性意识的特征。依我非常肤浅的了解,《沪上烟火》的这种女性叙事特征,跟典型的上海女性气质贴得非常近。相较于男性,上海女性对人对己都更加主动、更具包容力,思想和行动上也更积极、更强势、更坚韧,因而个人性格好像也更立体一些。当外在的生存背景和内在的心灵遭遇出现急剧转折的时候,上海女性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开放的意识,并且在为了寻求变化和转机,会激发起相对于男性更强大的一种行动力。

稍为遗憾的是,读到第二部,尤其是第二部的后半部分,我觉得话语层面上的上海味少了点,从句式和措辞,沪语特色明显在消退。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到了1980年代后半期,上海也确实出现了这样一种实际的变化。但文学叙事完全可以与这样的实际、这样的历史状态,形成一种“抵抗”甚至“反对”之势。我们常会感慨传统和风俗的消退。但只要能把过去曾经非常鲜活的风俗和生活画面,写明白、写生动、写到位,那么也就证明我们以为消失的那一切,其实仍然存在。

有时候一两个重要的作品,比如《繁花》和《沪上烟火》,完全有可能不单是在文学阅读中,更在实际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帮助一座伟大的城市去复苏自己其实是非常宝贵的、但在这些作品出现之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从生活现实中已趋消退的那一切。特别期待《沪上烟火》这样的作品能够和《繁花》形成犄角之势,把上海城市人文和精神风俗中真正具有活力的那些宝贵的传统,复苏到当下的上海城市生活情境中,同时也展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的读者面前。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