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王蒙》:以有温度的研究发掘作家个性
对小说文体的持续关注几乎贯穿了王干的文学批评活动。1988年他在《小说文体实验的现状与前景》一文中,对小说的文体实验进行了描述并展开深入思考。1999年他发表《边缘与暧昧:诗性的剩余与溢涨》,概...[详细]
-
《西北有高楼》:受困的身体与呼啸而至的记忆
王祥夫很多小说有种说不出来的吞噬感,又弥漫着暗流涌动的温暖。在那些至暗时刻,他给世人留下了逃生的通道。不确定性本来就是命运的固有属性,芸芸众生被投放到一个看不清边界的体系之中,由生至死,布满了...[详细]
-
味蕾滋养尘世的烟火——《味道与记忆》之文化学批评
这是一种相当颠倒因果的表述。从来只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的凡间烟火培育此一地域人们的口味,调养此地的味蕾,何以反倒是味蕾滋养了尘世的烟火呢?但是,阅读梅子美食散文集《味道与记忆》,你会...[详细]
-
“效用”与“情感”——论莫言新剧《鳄鱼》的两个象征维度
《鳄鱼》(1)是莫言在继《晚熟的人》之后拿出的又一部新作。莫言虽然以小说创作闻名,但是他多年来一直尝试着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剧。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戏剧创作一直占有非常重...[详细]
-
如在梦中的镜像空间——章雨恬《最后的夜晚》
如何让狭小逼仄的房间显得更加宽阔?家居设计师会告诉你,让我们在墙上添加一面镜子吧,那么至少在视觉上,空间似乎一下子就扩大了一倍。但如果在镜子对面的墙上再加装一面镜子,那么镜像与镜像之间的无数次...[详细]
-
曾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宜昌诗歌
1983年3月,宜昌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摇篮》创刊。编辑张永久编发了骆文、黄声笑、陈应松、兰帆、南野等人的诗歌。黄声笑与南野并列,这个编辑思路几十年后仍然值得借鉴,这本《摇篮》也预示着宜昌诗...[详细]
-
张学昕:班宇论
一近几年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文字论及“东北文学”“新东北文学”“东北文艺复兴”“新东北作家群”。这些话题,在近一两年来成为学术界、评论界热议的焦点,并与此后被迅速倡导的“新南方写作”“新南...[详细]
-
《雪山大地》的诗意来源探析
《雪山大地》无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文本。初版封底上的文字应该能够代表人们的普遍感受:“诗性的语言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风格,作品既真实呈现草原生活的严酷,又具盎然的诗意。”(1)然而,语言的诗意来源于...[详细]
-
喻向午:一个在低空飞翔的评论家
《叙事者的远见》,喻向午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喻向午兄的文学评论集《叙事者的远见》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我与向午兄相识已久,他多年来一直在《长江文艺》从事编辑工作,我们曾在武汉、...[详细]
-
《阿喜仔》:独行者的追光之旅
优秀的作家总能选取平凡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进行精心的构思和摹写,让读者从故事里看见身边人的影子,抑或自己的影子。陈再见就是这样一位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笔下没有骇人听闻的情节,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详细]
-
《去昙城的路上》:暗示的意义
胡性能在《去昙城的路上》中向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恰当的暗示:一个将死之人被抬上殡葬师的车,在去往昙城的路上,看着病人脸上的痦子,殡葬师回首往事,并愈发肯定这人正是当年差点将自己害死的恶徒。 接...[详细]
-
《龙头香》:兼备现实关怀和文学追求
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达过,中篇小说是百年中国水平最高的小说文体。进入新时期在大型刊物推动下的中篇小说,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因此,中篇小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文体。中篇小说创...[详细]
-
《猛虎下山》:荒诞中的些许温情
还记得20年前的2003年初,我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读到社里新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就是李修文的《捆绑上天堂》。沸腾的现代都市场景和活力洋溢的都市青年气息扑面而来,这在那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还...[详细]
-
从个体生命的故事展现大时代的侧影
覃亚四先生已经于1993年去世,他的遗作《江汉春风起》在他去世30年后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真实的世界,也从中透视了一个大时代的历史变迁。 这是一位并不为人所知的作者,他写出的是和自己的生活经...[详细]
-
好的细节,让小说长出翅膀
【探寻细节的魅力和张力】很多年前,女儿大概四岁,我领着她买童书,在街上看到一位穿着灰色僧袍的尼姑,她惊奇地说:“世界上真的有尼姑呀!”两三岁的时候,她就问过类似的问题,比如“世界上真的有蝙蝠吗”。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