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非《望春风》的时间回拨、栖居风景与废墟浪漫主义
格非的《望春风》是一部对家园的追忆之作。《望春风》所叙的,是主人公不断被“唤醒”的记忆之旅。即便作为空间的故乡消逝了,但故乡的过往形态并未从记忆中消散。通过重温,故乡依然可能现身在场:这便是...[详细]
-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非虚构文本中的文学性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2024年出版的一本非虚构作品,是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杨素秋记叙自己2020年到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副局长,分管公共文化工作,从无到有建起碑林区图书...[详细]
-
《脉》:对家族历程的梳理与展现
倘若以绘画作喻,庄深的新作《脉》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而非绚烂的油画;倘若以音乐作比,则是一阕二胡短笛演奏的民乐,而非一部长号钢琴伴奏的西洋乐。庄深以其对故土的浓浓乡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在...[详细]
-
东北全面振兴的“吉”式书写
斯雄的散文集《长白九章》(吉林人民出版社)倾注着作者对白山松水的一片深情,该书通过9篇散文与吉林省9个市州形成对应关系,用生动的细节和动人的故事,讲述东北全面振兴的吉林故事。 《长白九章》采用...[详细]
-
《辋川烟云——王维传》:传记创作的坚守与开拓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终南、蓝田、辋川,陕西土地上的小城,走进了许多文人的故事里,更因着《辋川集》《辋川图》,因着王维,而古意绵延。 “人”始终是中国文化最关注的命题,不论古代文学...[详细]
-
《海猎》:生动塑造海上渔民群像
拖网渔船从大海深处驶来,带着海风的咸腥与水汽,满载着动人的海上故事……刘玉民的小说《海猎》就这样来到我们面前。作品取材于20世纪末的“渤海湾大会战”。那时,每到对虾洄游季,成千上万只渔船就汇...[详细]
-
从“留白”看南翔小说的“隽永”
除了南翔小说一以贯之的三个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打通,自己经历与父兄辈经历的打通”,相较于其早些年的作品,新出版的《洛杉矶的蓝花楹》更强调“隽永”两字。在小说自序里,南翔对“隽...[详细]
-
越过鸟鸣的村庄
近年来,熊游坤的诗歌创作引人注目。他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杨子江》《绿风》《诗潮》《诗林》《诗歌月刊》等全国多家主流诗刊发表诗歌200余首,表现出良好的创作势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详细]
-
《东北故事集》:从“东北故事”到“中国故事”
作为黑土地的守望者,迟子建多年拈笔行文尽是白山黑水,她用笔掘穿封冻的土层,既穿透历史,也穿透人心。新著《东北故事集》共有三篇小说:《喝汤的声音》《白釉黑花罐与碑桥》《碾压甲骨的车轮》,如同三条缓...[详细]
-
自然音色、生命乐理与家园诗学的生成
自然往往以其包罗万象而众声喧哗,不同音色之间既是对照,也是互释;既是沟通和联系,也是换喻和转喻。其中密布着交流与龃龉、和融与竞争。詹姆斯·伍德曾提及“比喻的语言是一种秘密的分享、靠近、相像,...[详细]
-
《歧园》:穿透历史云层的人性温情
沈念的中篇小说《歧园》中,一座空间不大的荒园,却牵动着一段厚重而曲折的家族往昔,见证了一份跨越地域与文化疆界的真挚情谊,又在无声的诉说中孕育未来的郁郁生机。故去的音容与活着的文化,荒弃的建筑...[详细]
-
十五年,我与“编辑”的水晶婚
一次跟小孩儿睡前卧谈,问她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回说还没想好,但一定不当编辑。问她原因,小孩儿有点愤愤的:“一天到晚就是看稿子,密密麻麻,勾勾圈圈乱七八糟的。跟作者、印厂之类的打好长的电话,还动不动...[详细]
-
《长河逐日》:探踪海内外的寻根之旅
几十年来,以小说、电视剧本创作为主体,运用虚构创作得心应手的薛海翔一改驾轻就熟的路子,在92岁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在此十年前已经离世),“巨大的空洞和虚幻如惊涛拍岸,推着我说走就走,开始了一场搜查...[详细]
-
《芬芳》:红薯与纽扣也可以闪光
周瑄璞的长篇小说《芬芳》(作家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10月推荐书目),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作品,描述了颍河流域人民从追求温饱到建设现...[详细]
-
辩证看待地方性写作风潮的价值
编者按中国当代文学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全面融入时代发展的壮阔进程,继承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脉,与世界文学优秀成果交流互鉴,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勃勃生机的场域,也是一个不断涌现出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研究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