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晓雯《孤独是沉默的金子》:她爱着孤独
读着诗人许晓雯为自己诗集所写的序和感言,心中一惊,我平日里最喜欢引用的几段话,正在被她引用,一句是塞内加所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还有一句是里尔克的诗“谁此时没...[详细]
-
《恍然如梦》:人生如梦几度迷
在我读过的杨晓升小说中,《恍然如梦》(原载《十月》2023年第5期)是结构比较精致的一部。把一代人的人生命运酸甜苦辣浓缩在一个清明节,原来的中学同学,现在的古稀老人,人物聚散自如,仿佛不事雕琢。故事情...[详细]
-
文学现场|“地方性的辩证法”笔谈
向下取向,把地方性看作一个中介张新颖“地方性的辩证法”是由这几年文学创作上比较引人关注的作品和现象而提出的讨论话题,我只能说一些粗浅的感受,这些感受交织着不同的层次:一是地方性的写作面对或背...[详细]
-
张莉:社会性别意识与百年女性文学谱系的生成
二十多年前,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时,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女性文学作品是通用的研究方法。在当年,啃读各种泊来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时,内心里也时有疑问升起:除了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女性文学作品之外,是...[详细]
-
《大辽河》:文明的积淀与历史的风情
津子围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的《童年书》《口袋里的美国》《十月的土地》等作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长篇新作《大辽河》是一部以辽河为题材的小说,是一...[详细]
-
《云落》:看小说如何描写“气味”
张楚说,短篇小说是深夜里的一声叹息,是抹香鲸在月光下跃出海面的一瞬,是骆驼穿过针眼安全抵达沙漠的过程,是上帝的一个响指。上帝打响指的一瞬间会改变成千上万的事物的状态,但是要深化这种状态则要靠这...[详细]
-
“细节”与“节奏”是小说家的魔法
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往往非常注重细节刻画。作家精心挑选、裁剪材料,通过细节刻画去表达内容、表达思想。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详细]
-
《且慢》:文人的寻根之旅和现实关怀
张瑞田新出版的散文集《且慢》,不仅收录了作者最新创作的十九篇散文,还配上了作者的三十多幅书法作品。我按照惯有的阅读习惯,先看图,再读文。张瑞田的隶书、行书,都具有一定的功力,字迹清雅,任意洒脱,书卷...[详细]
-
《玉米味的月光》:写作的起点是真实
收入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中的多半作品,可谓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实录:她怎样由不喜欢所学专业而调整心态努力学习,又如何外出打工而流落于都市街头,仿佛一个素朴、实在的人,吃过了普通人都难免的种种...[详细]
-
新时代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路径考察
新媒体强势介入文化生活的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如何担负起引导受众的重任,成为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如果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那么,不妨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详细]
-
《瞬间倒下》:人性的景深
每位作家都有乡土情结,但好的作品往往是“返乡记”,即离开故乡后重新审视与大时代的互映关系,这就需要一种疏离的视角和文本的创新。近年来,陈集益的小说创作呈现“井喷式”状态,新推出的中篇小说《瞬间...[详细]
-
《肾上腺素》:接纳变化不忘热忱
过山车在轨道上飞速奔跑,呼啸着来到最高点。在向下俯冲前的两秒,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那一刻,人体的肾上腺素达到峰值,心理活动也变得更为纯粹,只剩下一个能跟自己对话的声音。时间很短,却能改变很多...[详细]
-
《喝或者不喝》:精神世界的对话
阅毕棉棉的新作《喝或者不喝》,真想引一句苏轼的诗送给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种感受,贯穿于小说的一个核心问题:喝或者不喝。女人公希望自己不要喝多,因为喝多了会痛苦。但是不喝,似乎和自己的...[详细]
-
《迷昆记》:一入“昆门”深似海
笛箫喑哑,道不尽金陵千古意;水磨腔啭,诉一折悠悠昆曲情。不论是《牡丹亭》中“那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散淡,抑或是《玉簪记》里“月明云淡露华浓”“落叶惊残梦”的哀静,还是《桃花扇》中“莫愁湖鬼夜哭,凤...[详细]
-
《六扇门》:寻找生活的不确定性
想必大部分读者会同我一样,当思绪被小说题目《六扇门》牵扯出充满腥风血雨的江湖画面后,却被开篇第一句“我终于加上了于梅的微信”马上甩回了现实。同样,《六扇门》也并不遵循“若小说以物件为题,物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