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陵:何建明报告文学与“国家叙述”
摘要:中国报告文学因更具紧跟时代脚步的品质,所以更早地意识到“国家叙述”时代的到来,也更快地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优秀作品,实现向“国家叙述”的转化。其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显然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才会让...[详细]
-
作家与评论家的心理差异与沟通
作家与评论家先天就是谁也离不开谁,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没有诗人、作家呕心沥血写就的小说、诗歌等,评论家就缺少了言说对象和评介客体,文艺批评之基就难以确立,文学理论之树更是无...[详细]
-
揭示传统文脉的现代演化
在注重弘扬与挖掘传统文化、寻找与发现民族文化根魂的当下,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蕾历时九年写完的《传统的踪迹——古典章回小说的现代承继》(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详细]
-
李定林散文集《高高的轿子顶》:山水灵音述真情
《高高的轿子顶》,李定林 著,阳光出版社2024年1月认识李定林先生好些年了,特别是2018年我创作反映泸州市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乌蒙磅礴》深入古蔺和叙永乡村采访时,在古蔺采访期间,李定林开车把我从泸州...[详细]
-
心若白马,顺流而下——尹传查小说漫谈
2024年5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与世长辞,在一片哀惋唏嘘声中,门罗的代表作《逃离》以及对文本的讨论近乎刷屏般地再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详细]
-
《光辉岁月》:月下叹息与希望曙光
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到噼啪作响的煤块,再到鸟儿停驻的核桃树树冠,在这部富有深度的现实主义中篇小说《光辉岁月》中,缠绕于角色与环境之间的是一个既具有哲理又带有人文情怀的故事。它探讨了乡村振兴...[详细]
-
何向阳诗歌读札:自我的确认
初读何向阳,当然是通过她的评论。《夏娃备案》一书中的许多篇章,代表了何向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她善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其文字充满了诗性与个人情怀,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女性批评的范本。面...[详细]
-
为人间耕耘一片精神绿地
主旋律既是大事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日常,具体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等点点滴滴,凡是与人民世界紧密联系、与人民生活唇齿相依的,皆可成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详细]
-
声音的诗学
诗歌与音乐是近亲,起初同是对于声音的创建。声音满足于听觉的诉求,作用于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回应着时间的张力,并顺乎声音指向逝去的世界。所以,我们无法占有声音,一如我们无法占有时间。同样,我们亦无...[详细]
-
写出乡村文化精神嬗变时的艰难与创新
四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不仅物质生活渐趋丰足,城乡之间差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人们在精神文化追求上日渐复杂化、多样化,诸多的外来文化不仅穿街过巷,风行于城市,也经由某些特定人...[详细]
-
“重建”的憧憬与希望
全球化进程中地区、团体及个体间发展的不均衡,持续加剧着人群的分化,不断制造着话语权缺失的边缘者、底层人,并形塑着他们对“弱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一种消除地方性内涵的普遍化、标准化...[详细]
-
让刊物本身也成为学术史的一部分
从事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就是阅读编辑部所收到的各类来稿。在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文艺研究》编...[详细]
-
《月亮湾》:乡村的暖光与被它照亮的乡魂
作家唐慧琴长期生活在乡村,一个时期以来,她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都是以独特的内视角,书写着当下农村生活鲜活的波澜,不仅表现着转型期的伦理困境,更探寻着乡民精神重建的光亮。近段时间读到唐慧琴的小...[详细]
-
以诗歌的形式歌唱诗意的存在
张映姝的《她·们》,是一本别样的诗集,题目别样,内容别样,结构也别样。“她们”是一个词,是复数;而“她·们”则既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读者的角度不同,理解也自然不同...[详细]
-
钟叔河:“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话”
《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 钟叔河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近日拜谒钟叔河先生,获赠装帧精美、印刷精良的大作《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钟先生投我所好于扉页签名题跋:“萧跃华先生存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