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悲悯与小说的趣味——倪学礼小说论
倪学礼是一位长期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学者,教书育人是他的主业。但他也是一位思想敏锐、内心笃定又不失锋芒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从未停止过。三十年来,虽然从数量上并不...[详细]
-
少年子弟江湖老——评林森《乌云之光》
若不是读林森的《乌云之光》,估计不少人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有一种名为“租书店”的所在,看似毫不起眼的一两间小屋却装满了整个世界的光怪陆离,同时,也承载着周遭少年的侠肝义胆。很久以前的瑞溪小...[详细]
-
“70后”作家的风景书写与叙事嬗变
内容提要 作为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70后”作家为发展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与美学构型。以“70后”作家小说中的风景书写和文学地形学的变迁为路径,可从四个阶段探析其...[详细]
-
来颖燕:短篇小说与装置艺术
来颖燕,青年评论家,《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上海文化》《扬子江文学评论》《收获》《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文章。著有评论集...[详细]
-
张学昕:短篇小说的浩瀚与写作宿命
张学昕,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囯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文坛》《钟山》等期刊发表文学研究、评论文章30...[详细]
-
《留城吟》:审美视域和表现空间的崭新开拓
虽然“留城”作为都城、县名或特定地名在传承至今的不少古籍或志书中都多有零星记载,但据说如今早已沉陷于微山湖湖底的古留城的本源风貌似也变得难考或不可考。然而,不同于历史学格外强调和突出“第...[详细]
-
陆天明《沿途》:在人生沿途风景里成长
陆天明在耄耋之年推出的长篇小说《沿途》凝聚了作家全部的生命体验,因其“为一代理想主义者立传”的旨归而成为一部厚重的现实主义力作。纵观作者70年的创作历程,陆天明始终将笔下的人物置于大时代的...[详细]
-
福建海洋题材小说的新变与可能
在传统中国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是未知的、充满危险的,因而常常是需要回避的。在这样一种认知状态中,陆地的稳定性构成了主人公身份认同的根基,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追求稳定、规律和可控制的生活,总体...[详细]
-
孙郁:原野里的树
孙郁, 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著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俄国》《民国文学课》《往者难追》《思于他处》《孙郁...[详细]
-
长诗《蜀道辞》:以强劲的诗力实现精神还乡
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本土文化的自觉和地方性转向。新诗越来越多地转向本土,关切和书写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诗人关注更加切近和切己的“地方”,从而获得...[详细]
-
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天地万物的捎话者
1999年第5期《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小辑”,并配发几位评论家的推荐文章,他的散文家身份开始为人熟知。2001年1月,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至今仍被广泛阅读。2024年3月,他...[详细]
-
《杨家城》:再现历史英雄的传奇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口口相传,历来是文艺作品热衷表现的题材。尤其是民间艺术,诸如话本说唱、舞台戏曲等,有不少作品流传。关于杨家将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历史小说,却是弱项。作家乔盛的新作《杨家...[详细]
-
《仪仗兵》:为共和国仪仗部队画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这是《左传》对祭祀和军队对于国家重要性的清晰表述。能把祀和戎这两件“国之大事”集于一身的群体,首推仪仗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自19...[详细]
-
以全球视野书写故乡重庆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作家虹影不仅将故乡作为自己成长的真实家园,还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持续不断对重庆展开想象。同时,虹影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这得益于她多年来对世界的细腻观察和独...[详细]
-
《奔月记》:奔月,逃离抑或超越?
王秀梅的新作《奔月记》让人不禁联想到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如果说,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奔月”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么在王秀梅的《奔月记》中,“奔月”则是一次次逃离困境、探寻出路的愿望和行动,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