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间耕耘一片精神绿地
主旋律既是大事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日常,具体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等点点滴滴,凡是与人民世界紧密联系、与人民生活唇齿相依的,皆可成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详细]
-
声音的诗学
诗歌与音乐是近亲,起初同是对于声音的创建。声音满足于听觉的诉求,作用于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回应着时间的张力,并顺乎声音指向逝去的世界。所以,我们无法占有声音,一如我们无法占有时间。同样,我们亦无...[详细]
-
写出乡村文化精神嬗变时的艰难与创新
四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不仅物质生活渐趋丰足,城乡之间差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人们在精神文化追求上日渐复杂化、多样化,诸多的外来文化不仅穿街过巷,风行于城市,也经由某些特定人...[详细]
-
“重建”的憧憬与希望
全球化进程中地区、团体及个体间发展的不均衡,持续加剧着人群的分化,不断制造着话语权缺失的边缘者、底层人,并形塑着他们对“弱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一种消除地方性内涵的普遍化、标准化...[详细]
-
让刊物本身也成为学术史的一部分
从事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就是阅读编辑部所收到的各类来稿。在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文艺研究》编...[详细]
-
《月亮湾》:乡村的暖光与被它照亮的乡魂
作家唐慧琴长期生活在乡村,一个时期以来,她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都是以独特的内视角,书写着当下农村生活鲜活的波澜,不仅表现着转型期的伦理困境,更探寻着乡民精神重建的光亮。近段时间读到唐慧琴的小...[详细]
-
以诗歌的形式歌唱诗意的存在
张映姝的《她·们》,是一本别样的诗集,题目别样,内容别样,结构也别样。“她们”是一个词,是复数;而“她·们”则既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读者的角度不同,理解也自然不同...[详细]
-
钟叔河:“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话”
《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 钟叔河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近日拜谒钟叔河先生,获赠装帧精美、印刷精良的大作《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钟先生投我所好于扉页签名题跋:“萧跃华先生存念...[详细]
-
抵抗·发现·重构
《如我》是陕西籍作家黄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承继小说集《丫丫的城》《新生》以“向下美学”寻找人性之光曲折路径的基础上,小说《如我》亦在不断抵抗、发现与重构中,探索一种抵达更美生活的可能路径...[详细]
-
鄱阳湖畔 天地大美——评长篇小说《大鸟》
彭学军的长篇小说《大鸟》,是一部聚焦鄱阳湖候鸟保护主题的时代之作。作品有着来自当下真实生活的鲜活,展开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儿童生活场景,很好地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鄱阳湖当下生态建设的...[详细]
-
何大草《坡地手记》:树的伤口,也是人的
读《坡地手记》,掩卷时正值夏至,窗外阴沉沉的,天空酝酿着一场阵雨,空气中郁结着闷热,我却从书中感受到一丝清冷、熨帖。小说娓娓讲述小杨老师的故事,她到坡地的一所大学读书、读研、留校,又懵懵懂懂、误打...[详细]
-
重回中国古典小说的讲故事传统
在流行着各种魔幻故事、科幻想象与“设定系”的当代文学场域中,历史小说写作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意?历史提供给写作者的,是更广阔的虚构空间,还是“戴着镣铐跳舞”?或者反过来,历史小说所能提供给...[详细]
-
《岛屿的厝》:向故土家园寻找情感归属
《岛屿的厝》是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青年作家龚万莹的第一部小说集。“最熟悉的岛屿现在已是远方。”面对日渐景区化的故乡,《岛屿的厝》以岛屿栖居者的成长经历为脉络,还原具有鲜明年代感的日常生活,追...[详细]
-
春茶的诗情与禅意——评《一米茶历》
田芳妮是我年轻的老朋友,她在《长江丛刊》从事编辑工作时,我就读过她的诗作,她的诗清冽、优雅、美好,我很是喜欢。后来,她回到长阳的山上种茶、卖茶、写诗、写散文,对于她的生活我时常关注。这个如山溪般...[详细]
-
王俊柔:《黑金》的质感与温度
初读石油文学,石油似乎往往与荒凉的山脉和冰冷的机械相伴,是报纸上一段段开采进度的客观阐述,是一张张低饱和度的照片。而何喜东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受:用柔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诉说石油生活的温馨,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