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种元素:陆源的文学张力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大致如下的话:在自传中,除了自己,剩下都是真实的。陆源这部自传题材的中篇小说,它要呈现的现实层面很容易被读者把握:母爱,童年,亲情。以及行文中无处不在的语言快感,给阅读也带来了极大的...[详细]
-
繁复之眼透视下的女性心灵史
当我们还沉浸在“花诗”带来的芬芳与幽微、“空白之地”带来的荒野与旷远时,张映姝正跳出自我,不断强化诗写能力,打破原有写作轨道,用她广博的视野贯通敏锐的观察去挑战更为广阔的语境,又最新出版...[详细]
-
《魔镜制造者》:心在低处,向上的歌吟更美
当代社会因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趋于“丛林化”。文学艺术在揭示人性特点方面,将认知触角向社会大众层面延伸,诗人、作家的创作更加注重生活题材哲学意义的开掘。有人站在高处向下俯察...[详细]
-
当代台湾散文创作与研究的路径
1979年元旦,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学》《当代》纷纷发表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作品,开启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引介之先河。1979年12月,人民...[详细]
-
文学的内向生长与外向延伸
在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春天,《雨花》《中国作家》《长城》《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所刊发的新作中,有些从个人的层面出发,聚焦底层个体的现实生活,在不动声色的细致描摹中讲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故...[详细]
-
《最慢的是活着》:女性经验的接续与复现
乔叶小说中始终涓涓流淌着一条长河,于其间涉水渡河的人,大多是女性。她们在河的两岸彼此对峙、彼此凝望,又逐渐靠拢依偎在一起,无论年龄,不论生死。乔叶以女性视角关照自我、认知世界,楔入世俗生命的内核...[详细]
-
季宇《王朝的余晖》: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深度交融
从《共和,1911》《段祺瑞传》,到《燃烧的铁血旗》《淮军四十年》,作家季宇一路走来,聚焦晚清的动荡历史、辛亥革命的风云跌宕、民国的浮沉沧桑,以一系列厚重作品呈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复杂面貌。新...[详细]
-
自我之内的“我”
黑孩黑孩对主体存在的认识使她的小说拥有了一种潜在的思辨力量。黑孩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在她近期的这几部小说中,有明显的突破,这才是一个作家的风格真正成熟的标志。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的定义是与那喀...[详细]
-
城乡流动视野中的路遥小说
从“城乡流动”的视角研究路遥小说,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学领域的相关概念,比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从本文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的含义进行简要的说明。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体社会阶层之...[详细]
-
其实我们心里都有一个邰晓阳
公安作家吕铮已出版长篇小说20部,包括两度被影视改编的《三叉戟》,以及荣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的《打击队》。凭借亲身阅历和叙述技巧,作者细致逼真地呈现了常态社会下人民警察的神采,成功塑...[详细]
-
灰色之重——评秦汝璧小说《五十九度灰》
作为黑白摄影术语的“灰度”在小说中如何被诠释,初读秦汝璧的中篇小说《五十九度灰》(发表于《钟山》2024年第2期)时,这是萦绕在我头脑中的问题。所有的阅读都是读者在文字世界里经历的一种历险,当我结...[详细]
-
逃离,且走向新生——罗伟章《红砖楼》的符号学意义
罗伟章在出版了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尘世三部曲》(《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和《谁在敲门》之后,最新长篇《红砖楼》,又在《收获》2024年第4期隆重推出。从罗伟章的早期作品《不必惊讶》《饥饿...[详细]
-
依依墟里烟,浓浓东北情——《草木志》
近年来,作家们推出了一大批以艺术真实作为创作出发点、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东北作家老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长篇小说《草木志》,是老藤继近年来创作...[详细]
-
《汪曾祺1000事》:著书老去为抒情
《汪曾祺1000事》,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作家传记。这部作品有些像年谱长编,但又比年谱丰富,有色彩和声音。这部书的写作,与中国当下的阅读氛围格外地协调,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汪曾祺的一千件小事读起来,多么像...[详细]
-
“市井诗学”与“时代传奇”——论《繁花》文学叙事与影视表达的不同魅力
金宇澄所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经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历经十年苦心孤诣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伴随着新年璀璨焰火热闹播出。其大刀阔斧、面目全非般的改编迎来褒贬不一的反响,而金宇澄“我只能表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