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层固化与勉强的自尊——关于王玉珏中篇小说《瞳距》
先后两次认真地读过王玉珏的中篇小说《瞳距》(载《收获》杂志2024年第1期),掩卷沉思,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为作家对阶层固化现象的尖锐揭露而倍感震惊。故事从身兼叙事视角功能的人物形象尹芳春节前夕一个...[详细]
-
《雪隐于雪》:将故事隐于故事之中
孙频的中篇新作以一个诗性的标题《雪隐于雪》命名,个人以为直接来理解的话就是雪隐匿于雪中,即一片雪被其他雪所覆盖或混同,使得某一特定的雪或雪的某一部分无法被单独识别或区分。雪落下的时候,站在一...[详细]
-
真诚地涤荡精神——王彬彬“荒林拾叶”专栏观察
2022—2023年,王彬彬教授在《钟山》开设“荒林拾叶”专栏,书写个人经历感悟和对生命、人生的观察反思。任竹良在《动人心弦的散文 尽展“文学是人学”的魅力和价值》一文中,从语言、立意、写作态度三...[详细]
-
霍俊明:作为一种文体的“诗人散文”
在2024年1月12日的第36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诗人散文”丛书第四季(10种)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2020年1月推出第一季,“诗人散文”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31种,涵括了从40后到80后五个代际的国内重要诗人。其...[详细]
-
制定阅读计划,当阅读成为阅读本身
我相信每一个把阅读当作兴趣爱好的人,都会在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专业读者的读书方法感兴趣。通常来说,专业读者的职业往往围绕着阅读展开,以作者、书评人、编辑为主——读书对他们而言,既是爱...[详细]
-
以中外互动视角观察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动因,这在以往的文学史著述中已得到丰富的书写。“西方”“外国”“欧美”等表述频频出现,进而形成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某种共识。在这个意...[详细]
-
包倬:把阿尼卡作为一种方法
《十寻》《沉默》是包倬近期出版的两本小说集,收录的十三篇作品都是以阿尼卡这个地名为背景展开的,阿尼卡宛若一座桥梁,一头伸向那个魔幻的、神秘的、古老的蛮荒山区,另一头连接着现代性席卷过的驳杂的...[详细]
-
好散文的“越轨的笔致”
作为读者,我喜欢有“越轨的笔致”的散文作品,那种不做庸常之言的作品。“越轨的笔致”最初来自鲁迅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今天读来更像是对一种优秀作品的判断标准。 读萧红的作品,会深切认识到...[详细]
-
我们为什么读诗
在急促而零乱的当代生活中,写诗与读诗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吗? 这是许多人经常藏在心中的一问。回答是肯定的。至于具体理由,则需要认真思索。一边回答一边仍旧写诗和读诗,以至成为不能停息的一个过...[详细]
-
作为一种文体的“诗人散文”
花山文艺出版社“诗人散文”丛书第一季至第四季在2024年1月12日的第36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诗人散文”丛书第四季(10种)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2020年1月推出第一季,“诗人散文”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31种...[详细]
-
赵黎明:论臧棣的物景诗写作及其语言诗学
在当今汉语诗坛,臧棣是一种颇为独特的存在,其独特性不仅体现于产量的宏丰、题材的广博等方面,更体现在运思方式的新异上——他以极具辨识度的创作为汉语诗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在抒情与叙事、感性与知...[详细]
-
莫华杰《贵客》:小说是心上的种子在发芽
一个伶俐俏丽的老实人家闺女,在外打工打得好好的,突然就领回个“身材矮小、面相清癯皮衣男子”,“额头宽、脖子短”与本人很不相配的江苏仔张柱子,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对封闭的乡下,似乎赛过在一湾浅...[详细]
-
《丰泰庵》:匠心独具的大历史书写
写大明王朝的历史小说,可谓多矣。即便是对明朝灭亡的叙述,也是版本众多,卷帙浩繁,崇祯皇帝遗魄所系的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也像鲁迅笔下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样,有着令国民耳熟能详的文本意象...[详细]
-
技术时代的诗学:阎安诗歌艺术论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深入,现代文化对于一切非现代文化的征服通过现代技术得以完成,“技术时代”一词最早用以揭示现代文化之本质[1]。面对现代技术早已使现代文化在近代史上获得的支配地位,吴国...[详细]
-
《善良密码》的人物密码
世上所有的仁义即为善意,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长期累积的人品和善良所致。总而言之,古今中外,善脉相通。这是人类的密钥之一。 基于对“善”的深刻认知,作家向阳在《善良密码》中,辅以虚构的手段,并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