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危机及其突围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成功将非虚构写作锻造为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详细]
-
沿着历史的和美学的道路
我与周荣之间的交集可谓既早又晚。早的是,她在读孟繁华教授的研究生之时,我们就已经见过面了,十多年前孟老师常常在沈阳师范大学组织学术会议,我也常常去混会,与孟老师的学生自然也就认识了。后来周荣又...[详细]
-
集合优势力量的小说总攻——关于陈彦《星空与半棵树》
很难描述我眼里的陈彦,他纹丝不乱的发型和擦得透亮的眼镜,整洁的衣着和稳重的步态,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仿佛过着从容的、既定秩序的生活。这是小说家?可是,明明他有业已完成,且一部胜似一部扎实可读的长篇小...[详细]
-
“在河流拐弯处安家”——胡弦诗歌新集《水调歌头》诗艺探索浅析
内容提要当代著名诗人胡弦的新近诗集《水调歌头》,不是简单运河文化的书写,也不只是关于水之故事的叙述。诗人以一贯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历史文化的审视,表现出赋予生命体验和沉思的诗创造。诗集是新时代...[详细]
-
李音:孙甘露的三千里
一、“这样走的话就是3000里地”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来源于中共党史上真实的历史事件,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秘密机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严重破坏,“中央有关领导必须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详细]
-
直面魔幻化的现实——综论梁晓声《网事》《醉源》《悬案》
翻开《钟山》2023年第5期,引人注目的是开篇即推出梁晓声的三篇小说——《网事》《醉源》和《悬案》,由此可见《钟山》杂志的气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为何梁晓声会选择以“集束手榴弹”的方式,将几篇小...[详细]
-
向现实与人性更深处漫溯
摘要:程多宝在作品中结合独特的军旅生命体验,积极摄取乡村、营盘、战争、职场等多维度的生活素材,用以小见大的平凡现实故事真实记录了边防军人、退役军人、军嫂、普通百姓等个体形象,挖掘出了普通人在...[详细]
-
以诗句寻找精神原乡
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开始阅读梦野的诗。读他的诗像走在黄土高原上,扑面而来的是纯朴的乡风和民歌里的陕北人那种炙热的情怀。前些天,又读到他简约而不乏深厚的组诗,那一声声深情的喟叹,散点式发射状的覆...[详细]
-
深入工业现场觅诗意
新工业诗歌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生动诠释。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每一个新工艺、新技术、新意象的出现,都像血液一样注入中国当代工业诗歌的肌理,都意味着中国工业发展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动力、新的...[详细]
-
林为攀《偶合家庭》:童年的诱惑
到了一定年纪后,故乡与童年便会向我们发出呼唤。那声音充满惆怅与诱惑,我们明知时光不可逆,但总是会忍不住追忆孩提的时光。那条流过家门口的小河,与小伙伴们终日游荡的田野与青山,于记忆中皆散发出温...[详细]
-
《地上的云朵》:他的文字有热度有硬度
前两天收到刘江滨的散文集《地上的云朵》(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9月版),没料想,一读就有些放不下。 刘江滨的文字是美的。那一个个字符,像一棵棵刚离泥土的小水葱,鲜活清新,没有一丝衰懈零乱,读起来那么的...[详细]
-
深圳散文藏着对城市的深情
我对深圳的散文创作并不陌生,仅最近一年,就先后读了李兰妮、南翔、王国猛、胡野秋、聂雄前、秦锦屏、虞霄、叶耳、时潇含等人的作品。深圳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造就了深圳散文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改革...[详细]
-
一个文化跋涉者写给上海的恋歌
印象中的毛时安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从我认识他起,他先后在多个文化单位任职,而且做的都是实事。如上海市作协副秘书长、《上海文论》副主编、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详细]
-
《渔家姑娘在海边》:以柔软迎击生命的硬度
《渔家姑娘在海边》是林那北的最新中篇力作,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细腻而稳健的写作风格,虽然没有安排层层嵌套的叙事迷宫或操练各式令人目眩的先锋手法,却自有叙事机杼上的精巧和规整。小说的外观可...[详细]
-
张永权:气势恢宏的“磅礴三部曲”
近日,读到作家沈洋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磅礴大地》(首发《中国作家》2019年10期,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二版)、《昭通 磅礴之路》(首发《中国作家》2021年2期,作家出版社2021年3月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