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入尘烟的渺小与文字里的伟岸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书写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剧变。小说以乡土主题为切入点,书写乡土社会逐步解体,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心与人性在时代的裂变中也迎来各种...[详细]
-
浅樱伴墙生,折花需踮脚
我与重生素未谋面,但我们都在一个叫作“山明水秀-前吴之后”的微信群里。本书编者王少杰、潘丽云都是重生成长的见证人,他们不辞辛劳,本着要为家乡、为文学、为历史留下一个见证文本的朴素愿望,主动整...[详细]
-
《蔡京沉浮》:让文学成为洞烛历史的那束光
近读陈歆耕的长篇历史非虚构作品《蔡京沉浮》,深感“大文科”的视域是突破学术研究过度精细化、壁垒化的有效途径。陈歆耕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非虚构创作,《蔡京沉浮》是他继《剑魂箫韵:龚自珍传》《何...[详细]
-
《大宅门》责编手记:一生一部代表作
1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22年前,作家出版社推出上下两册《大宅门》,一时“京城纸贵”,各大书店卖到脱销。22年后,作家出版社想再版《大宅门》,作者郭宝昌当即否定了这一设想。他说,那版《大宅门》是电...[详细]
-
《最美的雪》:叶子,仰望天空
程绿叶《最美的雪》提供给我们一个诗的切入视角。从技术层面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传统的诗歌技法,而程绿叶的散文诗将传统技法和现代诗歌技术融会贯通,她写风、雨、夜晚、天空,河流、阳光、叶子、...[详细]
-
用文学捍卫精神的高贵
在社会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我们如何处理某些道德难题,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赵文辉用他的系列小说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赵文辉近年来创作的小说中,作家借助餐饮人这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市井人...[详细]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读王啸峰《金钱镖》
按照萨义德的观点,作品的开端通常包含一个继之而起的意图,能够催生一定思想、意义。也就是说,作家的起笔往往颇具研究意趣。就像阿来喜欢在开端倾听时间:“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详细]
-
重影式运用——当代文艺中的一种动物写法
人对动物有一种特殊态度:人不是动物,又是“那些动物”之外的“其他动物”。人只要看到动物就会联想自己,这让动物成了一种无须提示的参照物,一面天然的镜子。文艺作品出现动物并不罕见,可分为两类:只出现...[详细]
-
能破圈的文学少不了生活的粗砺感
文学破圈的“心理预期”文学破圈是近年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热门话题。这个“圈”真的存在吗?如何破?与新媒体跨界融合是不是破圈的唯一方向?诸如此类的分析,都是这个话题的衍生子话题。在热闹的讨论背后...[详细]
-
身心是一体
一 一首诗是一个身体,一个用语言做成的身体。这个身体如果是活的,一定有一颗心;心内在于身体,必须是活的。身体有高矮胖瘦,形貌各异,但心却是无形的,是不可定义之物,它有赖于血液、气息、呼吸……心不是...[详细]
-
“原浆散文”重视一手生活经验
从2019年第6期“一手经验·原浆散文27家”开始到现在,江西文联主管的《星火》杂志已经推出“原浆散文”栏目23期,一般每期6篇,多则八九篇,少也有四五篇。2023年3月,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原浆散文精选...[详细]
-
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细节作为作品的基本粒子,是建构作品的重要材料。细节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细节不仅能直观呈现,还会眉目传情...[详细]
-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在仰望中书写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说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角度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并进一步接受他的“绝对精神”,而现在我们借用他这句话...[详细]
-
《天井》:上海石库门的形象史
上海女作家居平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集《天井》生动地描绘了上海特有的种种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真实地记录了石库门一百余年的建筑史、发展史,细腻地描写了石库门里人们的生活情状、日常习俗和种种生态,逼...[详细]
-
想法的成功大于文学的成功
在《两京十五日》《大医》这些从书本体积和题材上来说都“大而厚”的历史小说之后,马伯庸的新作《太白金星有点烦》着实给人一种“小而薄”的感受。说它“小”,是说切口小,故事小,太白金星虽然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