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的主体与行动的诗学 ——读马文秀诗集《照进彼此》
在90后女诗人中,马文秀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优秀代表。她的诗以敞现自我意识鲜明的感性主体见长,并能将个体在生活行旅中所获取的丰富的精神体认和深刻的生命启迪渗透于字里行间,其诗歌文本由此既显...[详细]
-
文明的落差或者以小说的方式评论——关于黎紫书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马来西亚汉语作家黎紫书在中国文坛的暴得大名,与她那部出色的长篇小说《流俗地》之间存在着格外紧密的内在关联。正因为《流俗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便对她的新作格外注意。而黎紫书自己...[详细]
-
在解构中建筑,以及滔滔不绝的“喧哗”
0 《白马记》《复仇记》《结婚记》《远游记》《照相记》,第一次如此集中而“丰腴”地阅读杜峤的小说,它甚至让我欲罢不能,甚至让我在读完了这些作品之后还想再阅读多一些他的作品,我试图知道年轻的杜...[详细]
-
这珍贵的人间——读杜阳林长篇《立秋》
不知哪一个深夜,杜阳林合上书稿,点上一支烟,静静坐在他的书房,他的影子又一次跟凌云青叠在了一起。影影绰绰间,往事历历,目光从夜的深渺里挪到了眼前的书桌上,记忆的锚点定终于在了当下。我读过《惊蛰》之...[详细]
-
张惠雯《蓝色时代》:涌动在温情世界中的暗流
相较于之前的《在南方》《飞鸟和池鱼》等作品,张惠雯短篇集《蓝色时代》选取了作者不同时期的10篇小说,文本之间在风格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特征,很直观地呈现出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和美学...[详细]
-
张均《张爱玲传(修订版)》:华丽背后的暗沉和苍凉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数十年间,学界和读者中的“张爱玲热”经久不衰,各种版本的张爱玲传记层出不穷。而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称,张均教授的《张爱玲传(修订版)》会给予读者不一样的...[详细]
-
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
引子随着2021年《梁庄十年》的出版,梁鸿形成了完整的“梁庄三部曲”。自2008年返乡开始,围绕“中国在梁庄”这一主题,梁鸿记录了梁庄各类人物的命运,将梁庄、吴镇乃至于穰县土地上的村人统统收录进来,呈...[详细]
-
台湾作家陈映真:中国的孩子
2023年5月26日上午,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夫人陈丽娜女士在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签订《陈映真文学资料捐赠协议》后,当场将第一批陈映真文学资料正式捐赠文学馆。这其中包括《忠孝公园》《山路》等陈映...[详细]
-
白小云诗集《白日梦》:云深方知梦归处
“70后”诗人白小云的诗选集《白日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120余首诗歌。诗集中,白小云以画意与诗情互渗的艺术笔调,丈量生活的感受,分享情感的秘密,激活生命的对话。本书四章诗辑标题——《旁观》《...[详细]
-
专栏最能体现刊物品位和编辑策略
80年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感觉文学就像火车头一般骄傲地带动着时代在奔驰。彼时,正在中文系就读的我沉迷于文学期刊。小小的资料室,每月上架的期刊成了同学们最抢手的精神食粮。在那里,我们结识了至...[详细]
-
张平《换届》:政治生活文学表达的新视野
在中国,像张平这样在省政府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作家较为少见,他的特殊经历为其创作带来某种得天独厚之处,能够展现一般作者难以企及的视野与景观,高屋建瓴、气度不俗。他不断攻坚,近作《换届》又开辟新...[详细]
-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评《子弹穿越南方》
汤成难的《子弹穿越南方》围绕着雕塑家马格的死亡案件展开,拨开悬疑的迷雾,揭示出的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小说通过刑警老于破解案件、救赎自我的过程,意在唤醒隔膜之下人性本源的温情与理解,...[详细]
-
“新北京作家群”:总体性消失之后的文学图景
“大北京”文学:一幅流动的地形图今天的北京文学,或者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的“大北京”文学,就像是一幅流动的地形图。老辈人常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这里的“漂”字,显然暗指京杭大运河。事实上,皇城高度...[详细]
-
撕开一道“文学”的豁口——近期非虚构文学阅读札记
“非虚构”可以是什么?自从《人民文学》在2010年开设“非虚构”专栏,“非虚构”的名目开始在文坛名声鹊起。当梁鸿在一种古典的启蒙焦虑甚至绝望的情绪之中记下一个破败空巢村庄的人与事时,她和她的编...[详细]
-
动物伦理、诗性话语与生命的共同体
摘要: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领域,有关动物的书写与叙事一直备受关注,可以说也是最为常见的叙述手段,这其中必然与文本中动物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发展至今,中国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塑造在表意层面已形成较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