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时节话《晚春》:从玩家到小说家
小说家言带点“鬼气”约莫是国人的传统,蒲松龄爱鬼,将世间不受之爱投射入光怪陆离的鬼域。鲁迅也爱鬼,心中的郁结和愤懑从生到死都以一种叫做“怀疑”的名目纠缠、激励着他。2013年,“懒散”的三三发表...[详细]
-
聆听故园古老而绵长的声音
聂雄前的散文集《鹅公坪》(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7月推荐书目),开篇的显眼位置有两句话:一句是李清照的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另一句是奥...[详细]
-
周齐林:丢失土地的人
一 许多年过去,我依旧清晰地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过后,那个落雨的清晨。屋檐上的雨水掉落在地,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村庄的人还沉浸在睡梦里。犬吠声由远及近地传来。母亲和我把父亲送到小镇的汽车站。...[详细]
-
在不断越轨中搭建青春的异托邦——读郭爽《换日线》
在郭爽的小说《换日线》(《作家》二〇二一年第一期)中,裴盈盈得知好友令羲出了状况,于是联系令羲,两人相约在香港相会。在穿插叙述中,小说回溯裴、令两人过往的经历片段:两人二十二岁第一次到香港,一同目睹...[详细]
-
王侃:产业化的文学与短篇小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言自有其真理性。但若细究,我们或可认为,王国维此言谈的是另...[详细]
-
艾伟:短篇小说重塑固有世界
在来秦皇岛的路上我带了一本书,是捷克作家斯维拉克的《布拉格故事集》,其中有一个短篇《伯利恒之光》,以前看过,印象特别深,所以路上又看了一遍。第一部分是这样的:下雪了,有一个男孩在工厂里看到雪像电...[详细]
-
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目的不是为了查核与校正古史古事古物古书,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之高雅,更不是要返回古代与先辈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下,认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的来历与...[详细]
-
生而为人,何以存在?——评戴冰《生成》
曾经和你一起把酒当歌,高谈阔论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吗?他会不会只是AI生成的一个幻象?戴冰的中篇小说《生成》给读者开了一个很大的脑洞。 这个问题的提出看似荒诞不经,却引发我们关于人工智能介...[详细]
-
隐没在夜色深处的“幽暗意识”——黄咏梅《夜间暴走》
卡尔维诺在《被分成两半的子爵》后记中坦陈自己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是:“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详细]
-
精神·生活·形式:“人间纪年”中的弋舟和他的世界
摘 要“人间纪年”系列作品标志着弋舟写作的重要面向:以“现代”的形式,深入腠理地表达人身在被“抛入”的境况中的复杂幽微心理和以形而上的孤独为核心的精神处境,从而完成对日常现实的超克。他笔下...[详细]
-
蒋一谈:岸边——短篇小说随想
站在海边,海风和海浪淡化了一个人的职业身份,无论他做过什么,他现在的第一身份是看海人。不远处,一群人戏浪,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在他们腿边漂荡,他们不以为意。习惯了垃圾的人视垃圾为最廉价的玩具。身旁...[详细]
-
朱山坡:兄长东西
一 我就从最近东西获得茅盾文学奖说起吧。《回响》是我跟他成为同事之后他写的一个长篇。在此著获茅奖的前夕,我跟他分开了。我似乎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而来到他的身边的。 东西是广西作协主席(兼...[详细]
-
史铁生《务虚笔记》:形象思辨下的生命哲学
加缪阐释虚无主义将“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上升为理论命题,理论阐述与信仰荒诞命其为“哲学自杀”。在创作中以抽象性的探问作为文学的结构体式,深刻对生命哲学折射出形象意...[详细]
-
“三本书主义”与“伤痕”揭秘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卢新华, 1986年留学美国,后定居美国洛杉矶,现任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主席,至今文学创作仍然十分活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卢新华勇于拼搏与奋进,不断地挑战新的环境和自己,30岁出...[详细]
-
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黑龙江作家
2019年初冬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德威、王尧、张学昕、季进、宋伟杰、黄平、班宇等嘉宾与会。会议安排了四场讨论,华东师大的黄平在发言时,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