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感性的主体与行动的诗学 ——读马文秀诗集《照进彼此》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在90后女诗人中,马文秀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优秀代表。她的诗以敞现自我意识鲜明的感性主体见长,并能将个体在生活行旅中所获取的丰富的精神体认和深刻的生命启迪渗透于字里行间,其诗歌文本由此既显露出富有情感性和心灵化的艺术特质,又闪烁着充满睿智和力量的思想辉光。甚至可以说,马文秀用分行文字建构起来的诗意空间,是一个富于主体性的女性诗人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生命的深入思考,向人们展示的一种漫溢着独特趣味的行动的诗学。

一个敏感而聪慧的诗人,从不会在一个静止和孤立的向度上来回望和窥探世界,他总是会在一个充满动态和变化的场景中来体察世界的精神特征,来追问变幻不定的现代社会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马文秀也是如此,她的诗歌描画的生存境遇和生活天地,从来都不是一个相对静止和缺乏变化的死寂空间,而是时刻在变动和挪移着的,这是诗人对无尽淌流着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投影的一种感性领受,也是她对永恒运动的生命法则在自我认知世界中的确认所进行的精彩道白。可以说,在动态的情景中来描画世界、感喟人生,形成了马文秀诗歌美学彰显的重要路径,这也是其诗凸显行动诗学的基本层面。马文秀的许多诗作,都以场景动态十足,情绪纷纭丰沛见长。如《留下遗憾的人》:“留下遗憾的人,躲进夕阳里/生怕一个背影甚至比河流还要湍急//向前,听不到孤独的风/狂舞在夜幕中,抛空目光所至的事物/向后,寻不见一种思念的人/起身走向晚霞更深处//铺设在床前的沉痛/连缀着词语衍生出故事/站在河对岸的老人/再难以等到一个波澜起伏的夜晚//被隐去的疼痛/像极了泪珠状的心事/汇集在一起,弄湿了枕头”。这首诗中富有意味的动词特别多,如“留下”“躲进”“生怕”“狂舞”“抛空”“等到”“隐去”“汇集”“弄湿”等等,这些动词都呈现着情绪饱满、意蕴丰厚的特性,它们在这首诗中的聚首,将一个主体意识强烈、内心丰富细腻的女性诗人的精神世界生动地演绎出来。倾心于动词,倾心于对动态事物的描摹,这也是诗人格外注重人生的动态写照、格外注重在运动和变化中来展示人类生活图景和生命韵味的行动的诗学之具体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表面看来是静态的,无甚变化的,如我们的身体感官,如我们的手脚四肢,但这些事物其实是在默无声息中始终不停地改变着的。敏感细腻的诗人们,就懂得以动来写静,将表面静止的事物动态化,在充满动感的描述之中,将人类生存和发展与时空变幻的关系精彩地揭示出来。在《手》这首诗中,马文秀写道:“二十年多年来/与无数双手相遇/手如波浪/一浪推着一浪/向前翻滚//每双手,写满/年龄、性别与经历/有时甚至比眼神更加真实/无法去伪装//我相信每双手的主人/也曾站在时间的维度之外/举起山河日月/猜想过无数种宿命/却早已在内心筑造/自己的版图/甚至筑造子孙的版图//转眼,回想父亲/他手中的掌纹/如走过的每一条路/交错的纹路/深刻而倔强/记录了他如何在险峻中/不忘寻找远方/将曲折之路走成宽广之路”,诗人对于“手”的诗化演绎,采取了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写照的形式,先在一个普泛的层面述说众人之“手”,“每双手,写满/年龄、性别与经历/有时甚至比眼神更加真实/无法去伪装”,后又从个案出发,写父亲之“手”:“回想父亲/他手中的掌纹/如走过的每一条路/交错的纹路/深刻而倔强”。概述与详述的结合,将“手”所具有的丰厚意味进行了立体化全诗。而诗歌又以“手”为聚焦对象,将这种独特的身体部分中所映照出的时间的流向与空间的延展等情态巧妙地展现出来,这种在动态的生命场景中折射人生奥义的美学处理,构成了诗人一直信奉的行动的诗学的生动例证。

在马文秀那里,感性的主体与行动的诗学从来没有彼此脱离过,而是始终依傍在一起,二者相互印证、互相激发,将诗人作品所具有的非凡的艺术趣味和与众不同的美学气象有效地彰显出来。收入诗集中的《照进彼此》一诗,也是这部诗集最终的命名,毫无疑问是诗人比较看重的一首成功之作,也具有很大的阐释可能性。原诗为:

在峡群寺森林公园

我们彼此相望而不语

寻找着跟我们一样的草木

仰着脸,感受肆意的光

时而聚集,时而散开

彼此抬头的一瞬

静默而美好

我们追逐太阳的影子

亦是在追逐时间

光肆意穿透身体

在肉体表面闪烁

大自然这么多奇珍异宝

到底有哪一珠草与我们相似?

或许,你我本是一束光

向下抓紧泥土

向上迎接太阳

能照进彼此

说明本身留有缝隙

这种缝隙是一种等待

足够一束光进入、温暖彼此

这首诗曾被“中国诗歌网”作为“每日好诗”重点推出,后又发表在《诗刊》上。作为“中国诗歌网”的特约评论家,我有幸受邀对这首诗进行评点,现将当时的评语抄录于此:

这首诗体现了行动的诗学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寻找”是其中的关键词。诗中的抒情主体,在森林公园里寻找跟自己一样的草木。作者或许在说,诗中的“我们”,正在通过努力寻找并尽可能找到一株跟自己相似的草木,彰显自我价值,凸出自己的存在之感。而当阳光在密林之中遍洒之时,能成为森林中的一株草木,可想而知是多么幸福。

抒情主人公在寻找,希望找见与自身相似的草木,但并没有真正找到。不过,在寻找之中,抒情主人公却有了新的发现。在肆意的光照进丛林、穿透身体的时刻,“我们”显然被这神奇的光所捕获,也许,成为草木还不足以彰显“我们”的精神主体与独立价值,我们还可能“本是一束光”,能“照进彼此”。我们的身体都留有缝隙,可以接收光的照耀,并让这照进身体的光芒“温暖彼此”。

从在外界事物中寻找自我的客观对应物,到自我意识的重新觉醒与自我形象的重塑和再造,都是抒情主体在行动之中不断衍化出的心灵流程与精神蝶变。从另一个角度说,这首诗也可能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描述的两性之间相互照亮、温暖彼此的生命图景,无疑令人十分艳羡。

今天再读这首诗,我仍然能被诗中流动的眷眷深情和诗人强烈的主体精神所打动。而且,我还要进一步阐明的是,这首诗对抒情主人公这一感性的主体的表述,是与“寻找”这种旨在追求和行动的生命意识的写照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二者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生发、彼此成就的精神镜像。也就是说,“寻找”的执着行为凸显了感性主体的生命自觉,而主体所拥有的充满感性的心灵特质又使她的“寻找”变得格外富有力量和意味。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马文秀而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创作成绩,她在诗歌道路上的收获和进步可谓显而易见。我也坚信,有着富于感性的主体精神,又始终秉承行动的诗学的诗人马文秀,其美好的文学未来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