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文学现场
"在中国的文学现场中思想"是我对杨利景文学研究与批评的一种客观描述。这里包含着几层意思:杨利景是在中国的文学现场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密切关注着这个现场;他开展文学研究与批评的逻辑起点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他是在...[详细]
-
2011年长篇小说综述:“人学”主题的文学合唱
据从有关出版登记与统计部门了解,2011年长篇小说年产量在4300部以上。这样的一个总量构成中的新增部分,主要在于类型化的网络小说转化为纸质作品的力度增大,这使得长篇小说领域里,事实上出现了两类写作的明显分野:一类...[详细]
-
2011年中篇小说综述:文学在末梢处触摸历史
如果从反映当下中国转型进程的角度来观察一年来的中篇小说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重要脉络:现实主义。将这些作品连缀起来,就是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国转型的历史记录。人事、房事、车事、股事,一应俱全;新事物、新现象、...[详细]
-
评论该向谁赎身?
常识一次再次地被端上来;常识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文艺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像所有创作一样,评论也要有原创的思想,也要呈现独到的经验,当然它呈现的新鲜经验是经由对评论对象的深切把握而生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评论要"立...[详细]
-
沙爽散文意象之美
沙爽的散文善于在平凡处生发智慧的灵光。我称之为"散文意象美"。散文的意象,往往是化虚为实,或以实证虚。修辞方法,大多是以"实"象"虚",但是也有例外的精彩。 《在怀玉山,怀想一个词》一文匠心独运,作者在江西怀玉山...[详细]
-
永远是“文学少年”
三十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学少年》杂志创刊了。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泰斗——冰心老人亲自题写刊名。《文学少年》像一棵幼苗扎根在辽沈大地,迎阳光,沐风雨,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文学园地里一株枝繁叶茂的...[详细]
-
在世界与乡土之间
一
蛐蛐儿的叫声响在辽西初秋的夜晚,这是一个秋雨后清凉的夜晚。伴着一盏台灯投来的一团光亮,伴着窗外传来的一声声清脆的虫鸣,我的眼前跃动的是高海涛先生的一组...[详细] -
精神之旅的主体性诉求
刘兆林在新近由作家社出版的散文集《脚下的远方》中说:"文学就是精神的瑞雪,越来越重的物质富裕病,会越来越需要文学的精神雪疗。"读罢该书,就像随作者走进他的大美视界,共同经历了一场精神雪疗。所谓"脚下的远方",是指...[详细]
-
重新出发:2011年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创造的市场神话在2011年继续延续,但从创作到出版都不再把"市场"作为终极目标,与其说这是忘恩负义地否定了市场带给儿童文学的生存空间和蓬勃生机,不如说市场的成功带给了儿童文学界自信、勇气以及反省自身的...[详细]
-
散文:历史回望与时代深思
在2011年散文的基本旋律中,最为可贵的是作家独立思考和力辟新境的品格追求,清醒而坚毅的人文立场,以及可供耐心咀嚼的文字。 时至今日,散文随笔的国度早已千姿百态,斑斓恣肆,但当我们拣拾2011年的散文创作时却又发...[详细]
-
诗歌:平实生活中的温暖力量
诗人们静心敛气,表达真诚,把内心世界的瑰丽想象与现实生活的朴素存在融会贯通。在高速飞奔的道路上,给人性、给爱、给他人、给温情留有一块足够的空间。 浏览一年的诗歌作品,明显的感觉是已看不到那么多的浮躁和喧...[详细]
-
报告文学:新变处有生机
在报告文学作家群体和创作方向已经出现分化分流的今天,不迷信题材的万能效力,不逞批评揭露之快,不弃现实关怀和当代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新变之处,才是生机之源。 随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的迅...[详细]
-
长篇小说:时间的追寻与文化的爬梳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文化界开始反思中国文化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种种问题,并力图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以此来修复中国精神领域内的伤痕。2011年的长篇小说在这方面尤显突出,主要表现为两大动向:一是对百年中国历史发...[详细]
-
中篇小说:重建文学的批判性
批判性不是作家做出的姿态,而是更深层的由现实生活和价值观的偏离所致。文学的批判性虽然未必能够改变现实,但是它所持有的原则和立场将会缓慢地作用于社会,这也是文学在今天让我们深感欣慰之所在。
生活"江湖"...[详细] -
短篇小说:在“象”和“理”之间找到平衡
以"象"示"理",又借"象"藏"理","象""理"相得益彰,这是短篇小说艺术样式上的探索和积累,而这种艺术上的平衡力正是一种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艺本质上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