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地栖居在乡间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认识郭淑萍。 这个认识为什么打了引号,是因为我只认识她的面孔那张邻家大姐的脸,至于她的高姓大名,她的具体身份等等,我一概不知。隐隐约约,我觉得她是一个女干部,做些妇女之类的工作。我总能看到,她和一...[详细]
-
一个值得称道学术之举
以前常听人们在一些场合说铁岭是一个较大的城市,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善意的调侃,因为铁岭虽是一个地级市,也是沈北的粮仓,由于建市较晚,虽有后来飞速建设起来铁岭新城,又有闻名远近的新城八景,但当年的市面最初确实是由银州镇址...[详细]
-
乡村:谁能让我们忘记
许多年前,我记住了一位美国作家的隽语:你可以把一个男孩从乡村的土地带走,但你却不能把乡村从男孩的身上带走。之所以对这句话非常认同,是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离开乡村这么多年,但乡村的记忆仍然刻骨铭心,并积淀成一种气质...[详细]
-
精美华服上的蚤子:一部热播剧引发的价值思考
当下的电视荧屏,已然成为类型剧的天下,穿越剧、谍战剧、宫斗剧、家庭剧、乡村剧,几乎每一类型的剧集都会非常地集中地泛滥一段时间,而每个类型剧中无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叙事手段等等又多有雷同之处,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详细]
-
最炫最美辽西风
辽西,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原因,导致十年九旱,风沙和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生态问题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行走在风沙漫天的辽西,颇有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好在辽西人已经觉醒,生态环境正在改...[详细]
-
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
百年来,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殊的历史处境,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的主流地位。这期间虽然也有变化或起伏变动,但基本方向并没有改变。即便是在新世纪发生的底层写作,其书写对象也基本在乡村或城乡交界处...[详细]
-
人民性的回归与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中,人民性问题作为文学艺术的追求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后十余年中,是最为闪光最有吸引力的一个问题,一时间,人民性也是文艺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文艺人民性这个概念始创自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详细]
-
谈大师的标准
大师是人类天空中灿烂的星辰,永远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英国著名诗人奥登认为,评判大师的标准是:他把所有的精力会聚于一件不可知的事情上;关心人类相通的事情;对风格的探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有足够长的年龄;悲悯;朴素;信仰坚...[详细]
-
转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关于文学,我们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种种理解和阐述。当我们论及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这个问题时,显然是把文学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看文学的。在我看来,文学是人的精神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存在方式之...[详细]
-
谈大众与灵感
我认为,文学艺术最根本的宗旨就是为大众服务。关于文学,我个人有以下四点感触:文学是人生最好的伴侣,它甚至比朋友、亲人更忠实;文学是打破人生孤独的最好形式,有无数人欣赏阅读我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因而它也是我们进行精神交...[详细]
-
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我,我同一时代的很多诗人,起步的阶段大概都是从古典诗歌开始的。记得我是在七八岁刚把字认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欣赏、摹写古典诗歌了。所以从十三四岁起,古典诗歌已经浸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古典...[详细]
-
战争、和平或者理性与爱情
张艳荣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军事题材小说作品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尤其是如何适应当下和平年代发展要求,通过对战争的回顾、反思与演绎,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上有所提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创作...[详细]
-
门罗,撩动文学的神经
于晓威:作家,著有小说集《L形转弯》《勾引家日记》等,现任职于辽宁文学院。 邹 军:《芒种》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从事文学编辑和文艺批评写作。 苏妮娜:本刊编辑。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人注意到她的独特性。其一:...[详细]
-
辽宁“小虎队”:长于黑水高于白山的精神王国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诉诸一种精神,任何一个地域一个创作团体的创作,其诉诸的精神大都化为大致相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小虎队为代表的辽宁儿童文学在30年的创作实践中创造了一个长于黑水高于白山的儿童精神王国,血性和豪气构...[详细]
-
侯颖童话《拉拉奇和拉拉怪》:打破时间的魔法
如果去问孩子们什么是时间,很难想象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他们可能会告诉我们时间就是桌子上滴滴答答走动的钟表,也可能会说时间是刻在墙上一点一点升高的身高测量线。在成人看来,时间是可度量的,它可能是一个圆圈的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