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发布时间:2011-01-02 来源于:价值中国网 作者: 段崇轩 点击数:

从个体命运到群体困境的超越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独辟蹊径的作家。有论者称之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主要不是就他的文学实绩而言,而是指他艺术上的纯粹性和独创性。在绝大多数作家沉浸在现实的社会人生题材的时候,史铁生孤军深入了人的精神、灵魂世界乃至主宰宇宙的上帝那里。在人们热衷于当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之际,史铁生关注和思考的是生命、困境、宗教这样一些人类的终极课题。在文学长久徘徊在怎样写问题的情势下,史铁生打破小说创作的套路和陈规,创作了一种跨文体的、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和思潮,但史铁生的小说创作却难以归到任何一派一家门下。他置身于文学潮流之外,踽踽独行,却令人瞩目。他的创作似可称为“生命文学”,一种以生命主题扩展开去的文学。他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存在,代表了新时期文学的另一个高度。

  作为一个人,史铁生的经历是不幸的。他1951年出生在北京;16岁初中毕业正逢“文革”中断学业;18岁在上山下乡大潮中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开始了轮椅人生,先后在北京几家街道工厂做工;47岁又患尿毒症,不得不靠每周数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作为一个作家,史铁生该是“幸运”的。双腿残疾迫使他从较为便利的文学写作上寻找一条“生路”,初期的成功又让他成为作家协会的一位职业作家。坎坷的人生道路和对残疾人群体的熟悉,使他拥有了一个独特而幽深的领域——人的形而上的生命和精神世界。这是中国作家向来忽视和陌生的领域,但史铁生却创作了一朵朵艺术奇葩。

  他是一位多栖作家,小说、散文、随笔均有出色作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以其意蕴的深远和格式的特别,被文坛视为两部“奇特的文本”。几部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原罪·宿命》等,在艺术探索上也各有特色。而真正奠定作家文学地位和代表作家创作高度的,则是他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足球》、《命若琴弦》、《钟声》、《老屋小记》等,这些作品屡获重要奖项,成为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经典型作品。可以说史铁生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优秀短篇小说家。作家曾说:“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我想,事业相当于一条船。”1 这条船正是他锲而不舍的文学创作,创作使他的逆境人生绽放出灿烂的火花,他在创作中也品味到了生命的创造和价值。

  从对个人命运的悲伤、抗争,到对群体困境的关注、求索,史铁生走过了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

  有论者说,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带有鲜明的自传体色彩。多次出现在作品中、坐在轮椅上的“我”,越到后来越具有了一种“超我”的风采。创作于早期的《午餐半小时》,描写了街道缝纫社一幅最日常的生活画面,透过那个双腿残疾的小伙子的“眼睛”,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和可怜的愿望,其中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没有太阳的角落》写的是一个小小的仿古家具厂,三位残疾青年和一个年轻姑娘的故事。“我”觉得“她像一道电光,曾经照亮过这个角落,又倏地消逝了。”真实地再现了作家此刻沉重、悲伤的心境,对青春、爱情的渴望。《人间》用了一个很大的题目,但情节写的只是记者对“我”的一次采访。记者总想引导“我”从“为人民”、“战胜病痛”这样的高度答复问题,而“我”只是回答了同学、邻居、同事,特别是插队时的房东,对“我”的真诚关怀与相助,怎样使“我”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看到了人生中的“春色”。这些都是作家失去双腿之后,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的记录。

  史铁生对他的第二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刚去陕北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些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2这种对农村、农民的认识,奠定了1982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思想情感基调。当时知青作家写上山下乡,大都表现的是“历史的荒诞”、“理想的幻灭”这样的主题。而史铁生这篇小说,深情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艰难现实、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细腻地刻画了破老汉、生产队队长这些普通农民,真诚、善良、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对知青如同亲人般的关怀、教育和帮助。作家从知青同土地、同民众的关系的角度,反思了上山下乡运动,是对当时知青小说的一种反拨和超越。对作家个人来说,黄土地上农民的精神人格,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和支撑。《奶奶的星星》也是一篇短篇精品,作家用隽永的抒情语言、丰富的生活细节,回忆了“我”同奶奶相依为命的儿时岁月,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奶奶的形象。奶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奶奶是优秀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奶奶没有文化,但一生都在追求进步。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死去的奶奶已变成一颗星,“给活着的人把夜路照亮”。史铁生逐渐地从个人的悲痛中挣脱出来,从破老汉、奶奶这些老一代人身上,汲取着力量,思索着人生。

  数十年的病痛生涯,使史铁生对残疾、患病有了一种独到的认识。他说:“我完全没想到,有一天,我对我的病竟有些感恩之情——我怕否则,浮躁、愚蛮如我者大概就会白活。”3 是人生的困境把他逼向了文学道路,同时与病魔为伍又使他去体验、思索生命的奥秘。他说:“人的苦难,很多或者根本,是与生俱来的,并没有现实的敌人。比如残、病,甚至无冤可鸣,这类不幸无法导致恨,无法找到报复或声讨的对象。……无缘无故的受苦,才是人的根本处境。”4在这里,史铁生推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认识到人永远面对的是困境,冲破一种困境又会有新的困境,困境的永恒构成人一生的苦难。而超越自身局限,实现人生价值,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爱的情感的灵魂督察——论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

    关键词:史铁生 ● 摘 要 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所讲述的,实际上就是亚当、夏娃的中国故事,其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不仅独属于史铁生,而且也...[详细]

  • 厄运与释厄:史铁生的脱“困”之旅

    关键词:史铁生 摘 要 史铁生的很大一部分写作都是为了解决“要不要去死”和“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面对厄运带来的苦难与绝境,他努力思索,代入造...[详细]

  • 史铁生文学经典化历程初探

    关键词:史铁生 摘要:史铁生特殊的生命境遇及其对文学独特的理解,决定了他“孤独”“务虚”的自由化风格的写作,其文学的经典化由此呈现出与众不同...[详细]

  • 史铁生

      史铁生 Shi Tiesheng (1951.4—2010.12)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河北省涿州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详细]

  • 编辑手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

    1986年我调到《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终于和史铁生见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强壮超过了我所认识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达,说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的一样,经常把我逗...[详细]

  • 纪念史铁生 | 张新颖:​消失的谈话

    十几天前到北京,从机场直接去开会的地方,提早了不少时间。我看路牌,地坛公园就在不远的地方。去地坛看看吧。虽是冬天,阳光却很好,有点暖融融的感觉。公园门口有人放风...[详细]

  • 2010文坛现象解析

    2010年的文坛,除了各类创作持续活跃,各类作品纷至沓来以外,还发生了一些文学争论、文学官司等相关事件,整体上显得波诡云谲,乱花迷眼。但如此杂沓而丰繁的事象之中,有的...[详细]

  • 史铁生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小说中所讲的爱情故事、童年生活栩栩如生,可以说达到了“写实”的上乘境界。但是,他却开宗明义地宣称,这是一部“务虚”笔记,“写实”不是他的目的,“务虚”才...[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