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诗歌:代际诗学转化与诗人群落发展
摘要:2021年,是龙江诗歌平稳发展的一年。从诗人的代际创作状况看,在题材选择和诗歌风格上不同代际的诗人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可循。60后诗人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不断探索的写作姿态。70后诗人作为龙江诗歌的中生代,是龙江诗歌的劲旅,处于创作丰盛期,是最为活跃的一群诗人,诗品自成一格,也变动不居,呈现出阶段性特质。新生代诗人发展势头迅猛,成绩可喜。诗歌专刊和地方文学刊物为助力龙江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诗歌 代际诗学 诗人群落
2021年黑龙江诗歌创作情况既有一如既往的稳定,如诗人队伍、创作风格、诗人群落、诗歌刊物一年来相对稳定,没有太多变化,当然,也有新收获和新突破,如新题材、新作品、新诗人、新成就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一代人的诗歌审美也存在代际的趋同性。“‘写作时间’和‘认知历史’的拉长,一代人的写作面貌越来越趋于清晰。”对年度全省的诗歌创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可以选择几条路径:创作题材、艺术审美、代际管窥、诗歌现象等,本文所依据的“代际书写”,更多是为了方便整理,与真正的“代际写作”内涵不尽一致。但龙江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全国诗人、诗歌作品一样,同样存在宏大诗学概念上的代际诗学的表征。
一 龙江50后诗歌与传统抒情语态
从代际写作的角度看龙江诗人,龙江50后诗人张曙光、李琦、王长军、邢海珍、庞壮国、潘永翔等,他们依然活跃在国内诗坛,作品发表在知名期刊或被转载,他们的创作热诚和真挚诗心令人心存敬意。50后诗人松弛而自在的创作状态使诗歌更贴近本我,随心而动,返璞归真。他们在国内诗坛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热情扶植、培育、奖掖青年诗人,继续为地方诗歌繁荣添砖加瓦。
龙江诗人李琦被誉为“永远的青鸟”,2021年发表组诗《长沙谣》,以北方诗人视角抒写南方自然风景、长江流域文明、民间风物,诗中洋溢着北方人对南方的新奇感,从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带领读者来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旅行。长沙的自然景观与文学风景在诗人笔下扩展为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城市的思考,这组诗歌是李琦对南方文明的一次深情凝眸,“口音也有骨相和脾性/这是长沙,留有千年遗存的土地/这口音来路遥远,/深有埋伏/交织着历史的经纬,/盘根错节/它有硬度,犹如那满城的香樟/挺拔,俊朗,自带腰身和气韵/又有一种低徊的柔软/让人想起湘绣,精美斑斓/一针一线,绣功内蕴/带着湘楚大地悠远的印痕”《长沙谣》是诗歌地理之诗,也是文化寻根之诗。
诗人王长军发表在《人民文学》《中国诗人》《星星》的诗作诗情盎然,纯正、轻灵、自由,天空、云、大海、草原,以及天空中的鸟儿,水里的鱼儿……天人合一,怡然自洽,“那片天空总是魂不守舍/那片天空为谁涂脂抹粉?/雪花落下来,有茉莉花的味道/当然,那片天空很委屈/哭起来, 阳光都劝不住。”
邢海珍的散文诗《惜别三发村(五章)》,记录了诗人与三发村的十年间的故事,时间的记忆如潮水漫延,诗人用语言抚摸过三发村的日日夜夜, 沉浸于清远的回忆。
50年代诗人回归传统抒情语态,经历过风雨的生命体验,似乎无需再用更多的修辞和复杂技艺来装扮诗歌,直抒胸臆最为快意,坦荡而又深邃。“一九五Ο年代出生诗人写作的丰富与多元,和其他时段出生的诗人一道, 支撑着诗坛健康互补的生态格局。”
二 “诗歌哈尔滨”: 探索 交流 督促
笔者一直关注“诗歌哈尔滨”诗人群的创作情况。从2017年的“诗歌哈尔滨”副本丛书开始,至今已出版六套诗丛。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诗人群,“松散”一是因为它不是诗歌社团或诗歌流派,二是因为丛书是诗人自选诗集,“副本制作”方式刊行,印刷册数少,定位于诗人内部交流和诗人自我留念。参与的诗人每次会有变化,但核心诗人是以哈尔滨籍诗人为主,主要包括张曙光、包临轩、桑克、冯晏、杨河山、袁永苹、吉庆,还有曾经在哈尔滨生活工作的诗人李德武、张伟栋、文乾义、老单等,其主要策划者和召集人是著名诗人、学者张曙光。2021丛书中哈尔滨诗人诗作有: 张曙光《世界变得陌生 尽管看上去仍然熟悉》、冯晏《金属魔法》、文乾义《在北方》、李德武《雪落湖上》、老单《断裂:我这个人》、杨河山《不是玫瑰》、袁永苹《轮状百合花》、吉庆《一座陌生的城市》(译诗)。 2021年《诗林》第三期特邀张曙光主持“诗歌哈尔滨”栏目,选登十位哈尔滨诗人的诗歌,有包临轩、冯晏、吉庆、老单、李德武、孟凡果、桑克、杨河山、袁永苹、张曙光。“诗歌哈尔滨”栏目,呼应了2017年、2018年出版的“诗歌哈尔滨”丛书(第一辑、第二辑)。
他们本着探索诗艺、督促写作、开阔视野的初心,一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这个诗人群体从代际涵盖50后到80后,以50后、60后诗人为主,诗学观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美学特征。
诗人张曙光一如既往保持匀速而持续的写作节奏,对诗歌写作的热爱含蓄而热烈,中年写作并未止步于诗歌史中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日常生活叙事的稳定风格。张曙光近几年的诗风悄然变化,2021年的组诗《小叙事》中的大部分诗歌,延续其代表作《1965年》《岁月的遗照》的个人化历史书写及叙事性抒情的风格,而《黄色的推土机或塞尚和莫兰迪》等诗风变化明显,运用碎片化、拼接、戏谑、联想、即兴的手法处理日常题材,追求直觉背后的复杂经验与深入探索。
“我们究竟能够离开现实有多远?/我看见一辆黄色的推土机正在吃掉风景/它吃掉风景吃掉天空然后吃掉月亮/吃掉那所房子,然后是桌布和上面的静物/塞尚或莫兰迪。蓝灰色或灰蓝色/迷人的大师,致敬。我喜欢黯淡的色调/那是夜晚礼服的颜色,它们让我安静/当日子最终变得贫乏,这或许是心灵最后的寓所。”(节选自《黄色的推土机或塞尚和莫兰迪》)
这首诗能代表张曙光近几年诗歌的另一个面相,语言隐晦,隐喻复杂,意象密度高,语言陌生化强,转场频繁,层次丰富,增加了张曙光诗歌的阅读难度。
桑克的2021是诗歌丰收年,他在《诗刊》《诗选刊》等刊物发表诗歌90余首。《午夜散步》入选《2020中国诗歌精选》,随笔《写诗是本分》、诗歌《忆旧》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年鉴》2020年卷,《墓志铭》被收入德国东亚书局出版的“新冠律动”《时代之作四十首――中德双语诗集》。以诗歌作品参加2021年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诗融体――跨媒介的诗歌艺术。《特征》这首诗首发于《诗林》,被《诗选刊》《诗刊》转载,并入选《诗选刊》“2021年度新诗大展”。“屋外是夏天,/屋里是冬天,或者客气地说,是早春。/屋外丁香正盛,/或者由盛转衰。/屋里的人穿着羽绒服反抗阴冷的迫害。/彼此都在看电影,/彼此都在怜悯中。/然后再说象征的灵魂的范畴,/然后再说心冷的碧绿的双眸。”(《特征》)这是一首非常带有桑克气质的诗。善用修辞,叠加隐喻,诗歌结构工整但不死板,语言朴素但有张力,把哲思、质疑、愤怒包裹在日常生活中。
诗人冯晏2021年的创作仍旧向超现实主义写作方向突进。2021年6月12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冯晏诗歌朗诵交流会。
“我是非我,周日上午从被操控的一个缝隙/走进星巴克,那个虚拟中靠窗的座位/我拉过一个非木质椅子,坐进气味和感知/左侧有一对情侣,逆光,静音/其他角落空置,一个似是而非的触屏环境/”(节选自《虚拟性》)
《虚拟性》《寻找绝技》很能代表冯晏诗歌特点,超验、科技感、神秘、玄幻,冯晏对直觉和潜意识的捕捉能力极强,似有神助般地透视日常经验,对事物认知的沉默部分有一种高度警觉,捕捉到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诗人似乎穿了隐身衣,看得见一切看不见的,又不被别人发现。
包临轩的诗依然是硬朗的语言与浪漫诗情的碰撞,每一首都很有冲击力。他善于在每一节诗中用对比、暗喻修辞,扩张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张力,“感受着你经年的浸润和拍打/我这宽厚的胸膛,变得日益单薄”(《堤坝》),他在诗中常常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景,场景化特征鲜明,如“一排绿色树冠和楼头,旧教堂的尖顶/纹丝不动/在正午惨白的阳光里, 裸露着疲惫/却依旧坚持,拒绝在加速度里/动摇”(《窗外正午》),看似咏物,更多感怀直抵思想的幽深之处。
杨河山是哈尔滨诗人中特别有诗歌地理意识的诗人,哈尔滨大大小小的知名与不知名的街道及路旁的建筑,都曾走进杨河山的诗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河山用十几年的诗歌,为哈尔滨画了一张诗歌地图。他在2021年发表的50余首诗中,有一半以上有鲜明的诗歌地理空间,如《中央大街》《康季莲娜乐器店》《珠穆朗玛峰会走路》《诗经中的河流》。《地理学》诗入选《2020中国诗歌年选》,同时入选2020年度(第九届)“中国好诗榜”黑龙江榜。
“我在东大直街。/斯羽在和平三道街华东大厦学习地理网课。/红旗在第九中学屋顶上飘扬。/大海在几千公里之外。/亲人们在绥化,哈尔滨以北的一个城市。/母亲在绥化西部五公里处/的新华乡,那座长满了玉米的墓地里。”(节选自《地理学》)
诗人以哈尔滨东大直街为地理坐标,用亲情把和平三道街、绥化市、新华乡画在诗人心理地图上,世界很大,但只有这三处与我有关,关乎希望、温暖、生死。
60后诗人张静波《冰雕》用思辨知性的语言写出了一种生命的不同形态,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算是生抑或死?水是冰的死亡抑或冰是水的升华?“在冰城,一月的水,不再是水,水早已脱胎换骨/与汹涌的雪花一同走向冬天的悲壮”张静波以写“冰城哈尔滨”而闻名,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冰城哈尔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诗中有大量寒带城市独有的意象,散发着冰城诗人的独特魅力。
龙江60后诗人潘洗尘、杨川庆、张静波、张永波、陈树照、吕天琳、安澜、梁久明、鲁微等,他们一直坚守在龙江诗坛,60后诗人群无论在时间意义或写作意义上都进入“中年写作”的状态。由青春写作向中年写作的线性滑动,不只意味着诗人们人到中年,诗歌写作的脚步放缓,情感更趋理性,很多诗人已耕耘出自己的园地,对个体生命与世界认知趋于稳定。
三 龙江诗歌的中坚:70后诗人
龙江诗坛活跃着一批70后诗人。70后诗人是龙江诗坛的中间代也是中坚力量,处于创作丰盛期,是最为活跃的一群诗人,诗品自成一格,但也变动不居,诗人时时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创作立场、诗艺品格,呈现出阶段性特质。
2021年第4期《诗林》邀请杨勇主持一栏“龙江70后诗人专辑”,“这里所展示的黑龙江11位诗人,是目前有黑龙江籍或者生活在黑龙江大地上的70后,也是当下黑龙江诗坛较活跃的青年诗人”。其中有曹立光、陈爱中、谷莉、姜超、李东泽、水子、肖云伟、阎逸、阎语、余小蛮、赵亚东。主持人杨勇概述了11位诗人的各自风格。“黑龙江的诗歌地理有着北方地域的开敞、简洁、坚实、宏观的特质,但因大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视野, 在当下黑龙江众多70后诗人的文本里,也很难分辨出这种原始性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文本风格和特质则出于他们的本心和灵魂。”
诗人杨勇在90年代与好友杨拓一起主编《东北亚》民刊而闻名全国。学者兼诗人陈爱中曾这样评价杨勇及其诗歌:“杨勇的诗是具有学院风格的,尤其是其诗行里渗透出丰厚的知识底蕴,读书人的智性表达风格,以及那些恒久而深远的超越性主题。”的确,2021年杨勇的诗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风格,诗歌《最近的距离》(组诗8首)或长或短,或理性或感性,或抽象或具象,在意象与抒情主体间构成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关系,充满哲学思辨与语言张力,在诗中通过场景的转换,意象的闪移,不断暗示诗人在寻找自我,表现自我和确立自我的清醒与迷茫的过程。
“我心虽未宽阔,但体态渐硕,/像发酵面团,藏在每首酸诗里。/仿佛我仰望的高度不是白云,/而是科学或动力学。这不厚道,/起飞前,我还虚构过乌托邦,/活着,无非是为自我铸造翅膀。”(节选自《在云端》)
杨勇善用自嘲表现多面相的矛盾的自我。语言充满迷惑性和玄幻色彩。
陈爱中依然是龙江70后诗人中的独特存在,学者、诗人、文学活动家的三栖身份让他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近些年一直活跃在诗歌理论研究、诗歌教学、诗歌写作、诗歌活动中。运营的诗歌公众号“陈斋新韵诗”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得有声有色,其中特别关注龙江诗人创作,推出几十位龙江诗人作品及诗歌理论文章。2021年,陈爱中的诗把北国的沧桑与南国的秀美融于诗中,生活地域的变迁使他的诗也悄然发生变化。
“在赵亚东、姜超、曹立光、肖云伟这4位诗人的诗歌中表象明显,东北地域风物构成他们诗歌的内在肌理和质地,流溢出的却是他们的赤子情怀和真意。”2021年对于诗人赵亚东来说无疑又是高产的一年。赵亚东最常写的是底层生活题材的诗,自觉的苦难意识与坚韧的生命力,黑河江边铁皮房中为吃饱饭而发愁的暗夜,旧书摊前买二手衣服也要读书写诗的友人,母亲的痼疾,自我的迷失与恐惧,赵亚东诗歌中的苦难不同于艾青的苦难,艾青的苦难带有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是对苦难的抒情,而赵亚东的苦难是生活本身,是他的童年记忆,苦难于他而言不是抒情的调味剂,而是有血有泪的生命体验,无需同情,无需渲染,他总能写出潦倒、贫穷、疾病中的挣扎、努力、隐忍、在苦难中的诗意坚守。
“在天地间最真实的寂静里/我们没有任何恐惧,对未来/你也没有太多的期望和憧憬/先吃饱饭,把大学念完,在黑河/找一份工作,活得像个人样”(《暗夜记》)
赵亚东的很多诗是纪实性的,善于把控诗歌戏剧性和小说化的诗艺,画面感极强。他无需渲染,从不煽情,更不炫技。
姜超2021年的诗歌多抒发乡土之情,精神还乡的里程跳动着活泼与快乐的情绪,越乎诗外的情绪能抓住读者的心,很有感染力,“跟着炊烟回家/和蓝天白云谈心/问候每一棵庄稼/也包括杂草和野花/给小动物们与昆虫让路/下雨不躲,大风不避”(《旷野独行》)姜超的诗体现出泛神论思想,相信万物有灵,自然界万事万物生而平等,“在乡间/尘土有灵/与种子缔结盟约/捧出/粮食与蔬菜/万物相互记忆”(《万物相互记忆》)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大都孤独而欣喜,参透人生,豁达通透,给人以独行侠倚杖走天涯之感。
诗人宋心海2021年3月出版诗集《卜水者》,这是一部以乡土题材为主的诗集,草甸、田野是常见的黑土意象,乡亲、父母、亲人、平凡的劳动者在他的诗里熠熠生辉,诗人与乡土的天然血脉使他对故乡、土地、农人身怀敬意与谦卑,宋心海善用叙事性的抒情策略,理性节制情感,表达出对土 地深深的眷恋。
2021年诗人曹立光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乡土、油田,浓浓的黑土地民间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用诗歌唤醒被遗忘的乡愁。组诗《闪烁的灯塔》特别令人动容,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油田工人的劳动场面,“他们脚步匆匆,满身泥污/从排污坑到二层平台/从储油罐到套管摆放区/他们不敢说笑/他们怕时代的灰尘落入口中”,他在平凡中看到了伟大,在劳动中发现了神圣。
70后龙江诗人舟子横、孙道珍、肖云伟、林建勋,他们的诗歌带有北方人特有的阳刚,诗歌有鲜明的东北地域色彩。
龙江70后诗歌与全国70后诗歌具有同样的特质,诗歌形式与语言的先锋性、反叛性、实验性,情绪的虚无感、孤独感、颓废感几乎在每位70后诗人中有所表现,在都市却不能与其和谐共处,对乡村图景的憧憬与 望也仅限于纸上想象的乌托邦。
四 90后诗人:龙江诗歌的新锐力量
龙江诗歌急需培养后备力量,黑龙江省作协已有新人培植计划,90 后诗人(个别00后)2021年表现不俗。陈陈相因、耳秋、郭紫莹、郭婷、姜坦、蓝格子、李佳奇、潘洋、庞悠扬、雯煜、于李淞、于瑶、赵琦、钟庸、朱清艳等,这份名单里女诗人居多,他们中有些获得过全国诗歌奖,作品发表在国内知名期刊。他们是龙江诗坛的一股清流,风格各异,拟古、思辨、自白、抒情、叙事各种各样,从诗歌中看到了年轻人眼中的世界和生活,的确与其他代际诗人有特别的不同,经历不同、视角不同、感悟不同,年轻人更迷恋语言实验、形式实验、技术实验, 探索性、实验性是他们共有的属性。有些诗人潜力很大,将会在未来走得更远。
五 女诗人群:龙江的亮丽风景
龙江女性诗人成绩卓然,李琦、冯晏、潘红莉、梁潇霏、安海茵、袁永苹、水子、谷莉、阎语、余小蛮、蓝格子、陈陈相因、耳秋、郭紫莹、郭婷、姜坦、潘洋、庞悠杨、雯煜等,这份名单里90后居多。
初读安海茵的诗误以为出自江南女子之笔,婉约、灵动、细腻、秀美、雅致、隽永,很有标识度。安海茵的诗中长诗居多且多不分节,诗的意旨总在数个回合的铺排后轻轻一点进入历史层面或生命哲思层面,举重若轻。
诗人袁永苹是特立独行的80后女诗人,近两年长诗数量上升。她擅长从细节写起,细节只是为最后形而上的结论做铺垫。她的诗中充满矛盾的情绪,享受着施予母爱的幸福又厌倦被孩子控制的生活。袁永苹的诗语言有力,力透纸背的愤怒被冷峻的文字压抑着。
大庆诗人水子的诗中草原、湖泊、植物、动物成为最常用的意象,她的诗歌细腻地把各种感知糅合在草原、湖泊、月亮、星星、植物的意象中。诗里似乎有一个精灵存在,神秘,妖媚,飘渺。
2021年龙江女性诗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便是90后女诗人的集中发力。她们发表作品数量多,风格各异但不稳定,高度重视技法和形式。
六 游子诗群:心系家乡诗在龙江
黑龙江为外省输送了一批优秀诗人、诗评家,他们现在工作或居住在其他城市,但他们的诗依然在书写龙江大地,如罗振亚、乾文义、老单、李德武、陈爱中、李凯华、黎阳、高也深等。
国内著名学者罗振亚教授既是成果斐然的诗评家,也是故乡的歌咏者, 是讷河诗人群中的代表诗人。2021年发表的《村庄的情绪(组诗)》《乡村书(组诗)》《冬至日(外二首)》《家在东北松嫩平原(组诗)》继续延续了诗集《一株幸福的麦子》的乡土题材,正如诗人所言,“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故乡的儿子,滴血的感恩和无力的愧疚,是我写作的内驱力,也是我精神飞翔的双翅”。罗振亚深谙中西诗学,阅诗无数,似乎故意避开更为现代和西方的诗艺表达,与传统的抒情相近又有不同的新乡土抒情,避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方式,娓娓道来的家常让人感到诗意满满。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利器,很多读者被他的赤子之心感动。故乡和父母是他的心结,诗中的每次归乡,其实是生活中诗人的一次次自我找寻。每首写给父亲的诗,都使记忆中渐渐模糊的影像再次清晰起来:每首写给母亲的诗,都是疏解不能陪伴母亲旁侧的自责和愧疚。“乡村系列”和“父母系列”是写给自己未来的记忆,他选择用最为淳朴和真诚的方式“以诗回归到诗”。
讷河诗人群还有李凯华、黎阳。李凯华在2021年发表了很多“在路上”题材的诗歌,旅途是他诗中的风景。著名诗人李黎这样评价黎阳的诗:“黎阳的诗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白贲之美’,这是从易经贲卦中脱离出来的一种本色之美,即极饰反素,复归平淡。……洗去了胭脂和铅华,更见真、见心,见诗人的音容和深情厚意。”
现居苏州的哈尔滨诗人李德武以知性诗见长,他的诗充满思辨色彩,用诗的形式思考哲学问题,拥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质。他的诗警句频出,如:“以病为师。痛提供反省和纠错能力”“人生之修炼一种本事”“存在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斗争和妥协都是赎金和聘礼”。读李德武的诗,会引人思考, 使人明智。
这些曾经的龙江诗人,他们因为工作或生活现居他乡,他们的诗中依然是故乡题材,犹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故乡题材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七 “立足全国,扶植地方” 凸显诗刊大格局
纸质文学刊物生存艰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活跃在龙江诗坛的一群诗人出身的编辑,在困难中坚守,安海茵、宋心海、杨勇、潘永祥、张永波、鲁微,他们的编辑方针、审美倾向、诗歌视野,直接影响到诗歌的选择标准和对诗人的培植力度。
《诗林》是国内诗歌界有影响力的老牌刊物。2021年第1期、第2期、第6期推出“诗歌流派展”,分别是“大诗主义诗群”“三明诗群”。第3期、第5期推出两个诗群,分别是“海子诗歌研究会”诗群和嘉善诗群。关注1986年以后形成的诗歌流派和稳定的诗人群,追踪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流脉,体现出《诗林》的诗歌史意识。另外,“诗歌哈尔滨”专题和“龙江70后诗人专辑”推出了龙江活跃的两个诗歌群体,详细情况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诗林》专辟一栏“哈尔滨诗人”发表哈尔滨诗人作品,推出龙江90后、00后新生代作品及在高校大学生优秀诗歌作品,提携奖掖后 辈。《诗林》是龙江诗人和哈尔滨诗人的重要发表平台,为发展龙江诗歌,培养龙江诗人做出了贡献。
《猛犸象诗刊》是绥化日报社主办的报中刊,既有纸媒也有公众号数字平台。经过三年的努力,时至2021年《猛犸象诗刊》已经发展成为省内有影响力、国内有知名度的专门诗歌类报中刊。其办刊宗旨是“推出中国当代诗人名篇佳作,重点刊发诗坛名家及成熟诗人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中国诗坛的创作现状;大力推荐青年诗人的纯正好诗”。很多国内诗歌名家、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都有佳作在刊物发表,诗刊一直在高水准运行。诗刊也是龙江诗人发表作品、交流诗艺的重要阵地。《猛犸象诗刊》对新人的培植定会结出累累硕果。《猛犸象诗刊》也以它的诗歌传播力向世人展示青冈县的猛犸文化魅力,诗歌为助力龙江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远东文学》《海燕》《岁月》《北极光》等文学刊物都设有诗歌专栏,是地方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经年累月,也培养出一批区域诗歌写作的诗人群,不断有诗人从地方脱颖而出,在国内渐有名气。
八 地方诗歌活动 助力龙江文学发展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黑龙江省各地区诗歌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催生“云上诗歌”的活动形式,线上线下结合,拓展了诗歌活动的空间。
2021年5月,北大荒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携手北大荒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优秀诗人拉力赛暨首届金种子诗歌奖评选活动。该活动还邀请了中诗网、《诗林》、《诗潮》、《中国诗人》、《猛犸象诗刊》、《北极光》文学月刊等单位协办,《海燕》文学月刊、《深圳诗人》等文学期刊友情支持,共同助力中国诗歌事业发展。活动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相关领导、茅盾文学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老舍文学奖评委以及全国多家文学期刊的大力支持, 形成了名家与名刊共同助力北大荒文化事业的良好态势,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月点击量达到二十万次,波及全国数十万文学爱好者,在全国二十余个城市建立了选稿基地,形成了中国文坛诗坛关注北大荒、抒写北大荒的良好氛围。
2021年齐齐哈尔扎龙诗会已举办十年,“十年十届会诗友,鹤城文苑硕果丰”。扎龙诗会是一个具有地理空间意味的诗会,这个地理空间就是扎龙自然保护区,也是旅游观鹤的著名景区。诗会扩大了扎龙的名气,扎龙因诗会而更具旅游价值,这也是诗歌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的可借鉴模式。扎龙诗会十年历程,培养了齐齐哈尔的诗人队伍。“鹤城诗人梯队已形成,欣郁、吴煜、沙雪、水子、孙道真、落雪等诗人形成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的诗人们都在争相追赶。许长林、白帆、陈钦华、冯文、孟凡德、随红宇、陶钦等宿将也各领风骚。”
其他各地区也举办了一些诗歌活动,如绥芬河第四届端午诗。本土作家和诗歌爱好者50余人相聚一堂,一起品诗、吟诵、怀念先贤,礼赞祖国,弘扬诗词文化。
作者简介:叶红,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汉语新诗研究。
原文发表在《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