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历史回望与时代深思
在2011年散文的基本旋律中,最为可贵的是作家独立思考和力辟新境的品格追求,清醒而坚毅的人文立场,以及可供耐心咀嚼的文字。
时至今日,散文随笔的国度早已千姿百态,斑斓恣肆,但当我们拣拾2011年的散文创作时却又发现,如此纷繁摇曳的园地里,仍有其稳定色调和基本旋律。
回望历史
不忘探索与创新
对于国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生活而言,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谓大事不断,话题连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鲁迅诞辰 130周年等等,这些焦点牵动了诸多散文随笔作家的灵感思绪,催生了他们笔下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作品。这种立足时光长河的不间断的回望,显示的是作家把握历 史重大事件和关键命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度的一些散文随笔作品在历史回望方面呈现出日趋自觉的探索性与创新性,其笔下的景观与立 意,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的视角和独特性的追求,越来越充盈着属于作家自己的艺术思考和价值判断。
不妨来看围绕建党90周年创作的作品。王巨才的《回望延安》,自然联系着党的延安精神,只是该文在重新打量这一切时,明显注入了作家的精心选择 ——“不只是因为气壮山河的战争风云,也不只是大智大勇的雄韬伟略,让我感动并引起遐思的,往往是那些并不稀奇的寻常故事,那些飘落在岁月风尘中的历史散 页和历经时光淘洗总不磨损的民间记忆。”于是,一个个承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历史细节和场景翩然而至。马晓丽的《沉默将军》,以 曾在战场上用身体保护了徐向前和陈赓性命的贺健为主人公,而其浓墨重彩之处,却是人物区别于一般红色战将的特殊经历和奇异人生,包括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谈和 惊世骇俗的举动,字里行间站立起一位摆脱了光环因而更见血性和愈发真实的革命者。梁衡的《一个封尘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写的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张闻天。 由于作家紧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开钩沉与讲述,所以便不仅凸显了一代领袖的高风亮节,而且从中发掘出一种有益于党的建设的思辨力量。此外,江子的“井冈山 往事”系列、贺捷生的《虫声唧唧不堪闻》、吕雷的《血水、泪水、汗水汇聚成的长河》、杨闻宇的《笔走小延安》等文,或内容上独具只眼,或构思上别开生面, 均不乏对红色叙事的拓展与鼎新,体现了作家独立思考和力辟新境的品格追求。
在有关辛亥革命的创作中,丁帆的《今为辛卯,何为辛亥?》从近代中国固有的历史条件出发,反驳和否定了一味夸大“宪政”作用的时髦说法,重申了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张鸣的《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认真寻找和细致分析历史大势所包含的多种偶然与变数,具体观点虽然仍可商讨,但它对于思维空间的开 拓却是显而易见的。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但以往的文学作品对他较少留意,王充闾的《寒夜早行人》以高屋建瓴的笔力,揭示其生平和意义,是 对辛亥画卷的重要补充。此外,王树增的《言论自由:移民巴西》、熊育群的《辛亥年的血》都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内容。
而在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孙郁的《鲁迅眼里的美》和《在章太炎的影子里》、张梦阳的《深读鲁迅,学会思考》、赵京华的《活在日本的 鲁迅》、许江的《一个人的面容》等,即使只看标题,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家在思想发掘和主题重构上的积极努力。这些作品以充分陌生化的讲述,足以吸引读者走近 迄今魅力不减的一代文宗和精神师长。
直面现实
用深思与激情托举
在2011年度的散文随笔创作中,如果说历史的回望,是用缅怀和反思构成的特殊景观,那么,关注时代,直面当下,则是以深思与激情托举起的基本 主题。在这方面,许多作家尽管置身于空前喧闹的商业语境,但却依然持守着清醒而坚毅的人文立场,并发出了或深沉、或忧患、或睿智的声音。
譬如铁凝的《山中少年今何在——关于贫富和欲望》,透过山村人随着由穷变富而产生的观念变化,揭示出物欲的根源与利害,进而呼唤文学对心灵的呵 护,对道义的支撑。张炜的《潮流、媒体和我们》,在科技、财富和伦理道德的三维空间里放飞思绪,一方面质疑科技为王和财富为上,一方面强调人的发展和道德 的提升,并期待着道德对科技与财富的调控和制衡。张承志陆续刊发于《上海文学》的《亚洲的方向》、《冥想时,可读诗》、《恋阙与胡笳》、《扬州的仙鹤》等 篇,在一个极为开阔的时空背景下,讲述着个人的经历、闻见与思考,其中不乏睿智的思想光芒和丰富的精神资源。彭程的《碧水蓝天的呼唤》、《阅读的季节》, 延续着作家一贯的对环境质量和精神生态的牵念,入情入理,耐人寻味。王开岭以央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发表了《体制内主流媒体:需要和猎物商量的猎人》一文, 其有理有据的现身说法,构成了对时下体制内主流媒体的准确描述和深层解读。
乡土书写
找寻与时代对话的路径
同近年来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城乡一体化浪潮相联系,在2011年度的散文随笔创作中,属于乡土和亚乡土题材的作品明显增多,其全方位、多样化的书写,真切有力地传递出作家心中对乡土的理解和惦念,从而成为他们与时代对话的重要路径。
贾平凹的《定西笔记》洋洋洒洒4万余言,以刚健清新而又不乏幽默柔润的笔墨,写活了定西大地的人情物理、山川沟壑,其中蕴含的作家对历史前行的 欣喜,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对民间情趣的激赏,对时代阵痛的忧思,都让人既心旌摇摇,又思绪绵绵。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以深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文笔,树立起 一位勤劳、隐忍、坚毅的乡下母亲形象,字里行间是一曲深沉的乡土悲歌。高海涛的《青铜雨》抓住域外体验和乡土记忆两端,展开衔接,使两种文明相互生发,相 得益彰,从而为散文随笔的乡土观照开辟了新的可能。
此外,乔忠延的《谢土》、李星的《迷失在故土的家园》、刘照进的《散落的碎屑》、江少宾的《爱着你的苦难》等,都是质文兼备的乡土散文,它们传递出的多重意味,均有益于现代人的精神寻根与人性发展,因而可供耐心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