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仁前《香河纪事》:人性的圆融 悲情的原宥
一抚触人性边界的悲悯情怀《香河纪事》中的“香河叙事”已不再着意于单纯的构建与描画,而是更着意于“打捞”,其所打捞的,并非诸多论者所认为的是对里下河乡村自然史的复活,也并非是对这片地域中文化场景与文化生...[详细]
-
《你知道一片草原的样子吗》:平芜尽处是春山
东北真是一座神奇的宝库!得天独厚、肥沃富饶的黑土地不仅孕育了蔚为壮观的自然资源和不计其数的珍稀物产,亦滋养了一代代承前启后的文学大家,他们植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以笔代犁,孜孜不倦地开垦着自己的文学园地...[详细]
-
叙事黑洞:姬中宪城市小说的美学命名
一、事件的坍缩阅读姬中宪的小说,难免会联想到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的观点:“叙事家有三种,只能感受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大众化地运用语言的,是流俗的叙事作家,他们绝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能够在生...[详细]
-
信河街气质: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研究
哲贵是一位极具辨识度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搭建了为我们所熟知的“信河街”。这一文学空间已然成为我们今天认知温州商人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参照系。哲贵的醒目,也不仅仅因为,他所有的创作都关乎在市场经...[详细]
-
关于绝望的幻想——文学写作创作新论
文学起于神话,神话就是幻想,幻想源于现实,幻想无法脱离现实。这是早在希腊神话里就讲过的故事,巨人泰坦离开大地,离开盖亚,就从神之力士变成了啥也不是。1也就是说,离开现实的文学创作,啥也不是。从这个层面...[详细]
-
山乡巨变的另一种故事
湖南作家徐喜德的长篇小说《汨江欢歌》,讲述了湘北一个偏僻山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故事,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山乡脱贫攻坚的历程。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切的人文关怀、隽永的湘北风情描绘,构成了作品...[详细]
-
蒋殊:激扬民族的灵魂
蒋殊近几年的作品,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从《重回1937》到《再回1949》,再到《沁源1942》。无论是思想还是文本,她的创作与过去相比都更加沉静,更加踏实。从书中,能感觉到她在行走、创作、思考过程中的...[详细]
-
任启亮《特殊的旅行》:自我心灵的从容讲述
最近,在几位熟识作家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任启亮先生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特殊的旅行》。这些文章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乡土记忆、各地游踪展开。这些题材其实都是散文创作者普遍乐于选取的视角,也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详细]
-
主旋律文学中的艺术使命与美学伦理
一历时35年,全国范围内的832个贫困县终于全部脱贫。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十四亿华夏儿女的泱泱大国,这样伟大的民族壮举堪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不朽丰碑。作为亲历这个时代的作家,更作为扶贫攻坚新时代...[详细]
-
《有生》:建构以民间为中心的生命观
《有生》是胡学文在长篇小说领域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在这部作品中,胡学文再度将目光聚集到民间,以乡村接生婆祖奶为中心人物,创造性地选取“伞状结构”,展开宋庄长达百余年的历史画卷。小说从构思到完成历时八年...[详细]
-
孙频《诸神的北方》:“鬼气”与“人味”
被奉为经典的外国老腕儿教导我们说,要穷尽一生描述故乡那“邮票大小的地方”。对这话,我觉得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地方首先还是要足够精彩才有描述的价值,而精彩与否,恐怕又取决于描述者本身的眼界。邮票邮票...[详细]
-
“武侠谍战”:超现实的魅惑与传奇
一、原本谍战,何以“武侠谍战”?二〇一〇年以来,中国文学能够构成思潮的不再是“底层叙事”,也不是文学的消费主义与娱乐化,而是谍战小说及影视作品风行。尤其革命历史题材,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谓之奇葩,或...[详细]
-
王春林:评余一鸣《湖与元气连》
一般来说,当下时代一部中篇小说的正常体量,应该是三四万字,但余一鸣这部旨在聚焦英雄形象的中篇小说《湖与元气连》的体量,竟然多达七万余字。之所以一定要把一部中篇小说经营成大中篇,是因为作家意欲表现的内容...[详细]
-
王占黑《韦驮天》批评特辑
编者按《韦驮天》是一个由快递员讲述自己和周围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四个批评者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摸索着靠近、理解,从平常中见出离奇,也从巧合中映射出自己的生活。如何书写和理解日常?这个问题不仅属于写作者,也...[详细]
-
知性写作的美学与小说疆界拓展的限度
一、杂语体叙述的困惑李洱在沉潜十余年之后,于2018年年底推出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在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不单是由于其80余万字的超长体量,更重要的是作者苦心孤诣酿造的卓尔不群的艺术风貌,在展示不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