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任启亮《特殊的旅行》:自我心灵的从容讲述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华读书报 | 邱振刚 2021 点击数:
最近,在几位熟识作家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任启亮先生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特殊的旅行》。这些文章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乡土记忆、各地游踪展开。这些题材其实都是散文创作者普遍乐于选取的视角,也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真诚深沉的情感,用平实质朴的笔法,向读者敞开心扉,写出了自己游历过的田野、居住过的老院子、造访过的瓜田等种种事物与自己的人生相遇时带来的真切感受,让这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事物闪耀出新奇的光彩。

《特殊的旅行》中,第一辑《心系田园》中的文章,是我格外喜爱的。里面回忆多年前除夕场景的《回家过年》,仅从简约的题目来看,就能读出作者宁静的创作心态和作品朴素的文学质地。文章里回顾了几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返乡过年之旅,最后一句,“如今父母不在了,春节不要再考虑回老家过年,更没有等着自己的年夜饭。没有父母也就没有了家,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有多么简约,所蕴含的情感就有多么深沉。想必很多读者读到此处,都会忍不住回想自己曾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从全文看,这种往事的重现,完全是浑然天成的,作者无意进行叠床架屋般的铺垫,只是把记忆中最真实的一面诉诸笔端,但却水到渠成般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这完全源于真诚的创作心态所特有的表现力。

讲述对故乡整体印象的《老家淮北》也是如此,作者并未用太多的文字罗列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更多地是将笔触集中于自己对城市近年来变化的观感,以及对城市风土人情、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印象。实际上,近年来城市史题材的散文作品数量激增,篇幅也是越拉越长,单看每一篇似乎都是博古通今,包罗万象,但对这类作品有了一个较大的阅读量后就会发现,这类文章基本上都是在延续追溯城市历史、铺陈城市风俗、勾勒城市生活的三段式结构,天南海北、各具风情的城市呈现千城一面、个性全无的状态。而在这篇《老家淮北》中,作者秉持对城市变化的惊叹,只写自己所亲眼看到、亲身感知到的城市面貌,对读者而言,这样的城市反而更加鲜活可爱,这座城市在地理上、文化上的特殊性也由此凸显出来。回顾童年时期所居住院落的《怀念老院子》,以及《中学老师琐忆》《山上有片茶》《麦子黄了》《瓜田的诱惑》也体现了作者求真求实的创作思路。通过这些篇什,可以看出作者以信马由缰的笔法,任凭思绪带领文字,用众多极具现实质感,毫无矫揉痕迹的细节将读者带到生活现场。几乎每个有过乡村经历的读者,都能从这些篇目中找到过往的回忆。而沉淀在文章里的情感,更是能打动更多的人。

该书第二辑《绵绵情思》,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作者通过对父母师长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情感,并看到一个个真实可亲的人物。这些人物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按照中华民族最悠久的道德准则,谦虚安静地生活着。这让读者想到自己身边类似的人物,唤起读者对身边的人与物的珍惜。第三辑《海外屐痕》、第四辑《生活浪花》亦是如此。《错过奥森花期》《再乘104路无轨电车》,作者都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片段,讲述自己的生活、心情,读者完全可以从中触碰到一位沉静长者的人生感悟,获得心灵、智慧上的启迪。

由这部《特殊的旅行》,我也对“散文的美学形态”这一话题产生了联想。散文的美学形态,应该是多维度的。厚重深邃的是好文章,平实质朴的也可以是好文章。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观,讲述着对人生万物、世态炎凉深切感悟的,可以是好文章,对事情娓娓道来、用平常心说家常话的,也可以是好文章。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早已经典化的散文作品,往往也是平实隽永的,这样的文章看似平淡含蓄,通篇读下来波澜不惊,其实是一种成熟心境的文学表达。鲁迅的《朝花夕拾》,沈从文的《湘西》《湘行散记》莫不如此。但是,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一种容纳了大量文史信息的散文博得了“大散文”“文化散文”的名号,很多写作者笔下的事件唯恐不重大,涉及到的历史唯恐不厚重。这样的文章,作者的情感被抽象化了,事件的背后看不到作者的面目和性情。在我看来,散文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如果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没有真正进入写作者的心灵空间,就必定是干瘪的,以堆积这些信息为写作诉求的文章,也必定是苍白无力缺乏美感的。实际上,散文作为最自然、与作者心灵最无缝连接的文体,作家无需凭借百科全书式的写作,只需真诚地表达自我即可。写散文毕竟不是给读者上哲学课、历史课。有的散文年选,所收入的篇目数量和短篇小说年选相差无几,这样遍布着文史资料碎片的散文,显然和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有着不小距离。

散文写作看似门槛低,人人可为,但在这样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要写出一篇能够吸引人读下去、让读者读完后能获得情感触动心灵升华的散文,难度实际上是很大的。这种难度,应该体现在如何呈现散文特有的美学追求上,而不是体现在摘抄了多少古书上。这本《特殊的旅行》的清新之处,就在于作者创作心态的成熟,没有在散文中容纳太多的东西,没有让读者产生自己在被考验是否达到某个阅读门槛的紧张感。在大型散文、“文化散文”仍然占据创作主流的今天,阅读本书,的确是一次令人颇为愉悦的阅读之旅,它鲜活的美学质地,饱满的情感力量,都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慢慢感受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