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萧根胜是铁道战线的老兵,当年在青海修铁路,他的第一本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记录的就是那段历史。新作《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比《青海长云》更厚重,如果说《青海长云》还比较粗朴,那么,《国瓷之光》则更为...[详细]
-
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
一要警惕那些自我阐释能力特别强的作家,他们可以就从国际形势到文化动态的各种话题侃侃而谈,理论术语信手拈来,“创作谈”写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夸夸其谈、言不及义,或者眼高手低、名实不副,但评论者...[详细]
-
《纪念碑》:革命的乡愁与历史的风度
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学生》中,神学院学生伊凡给寡妇母女讲述完彼得的故事,母女二人不禁哭泣起来。伊凡的所讲的一千九百年前发生的事跟现在,跟两个女人,荒凉的村子,甚至自己,跟一切人都是有关系的,伊凡的灵...[详细]
-
花腔写历史 故事又新编
阅读长篇小说《花腔》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鲁迅。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作者李洱的有意提醒。他在小说中多次提到鲁迅和瞿秋白,尤其在全书的核心人物葛任身上,处处可见瞿秋白的影子。无论是经历、性情、文风、观点...[详细]
-
想象一种更好的生活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少功通过一系列长篇作品对“现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马桥词典》从语言出发,以词典体反抗了现代小说的形式专制,通过讲述“主流”世界之外的马桥世界,守护了一种非公共语言/生...[详细]
-
《纪念碑》:革命的乡愁与历史的风度(2)
03莫纳·奥祖夫在《小说鉴史》用“风度”一词来解释大革命前后的社会与意识。风度支配着人际关系,是对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尊重,这种社会交往产生于惯例而非舆论,产生于民俗而非法律;这种风俗是一种礼节,是社会...[详细]
-
黎紫书《流俗地》:吾若不写,无人能写
《流俗地》完成后,我舒了一口气,第一时间去泡了一杯咖啡,作为犒赏。是的,不是别的,是一杯咖啡。这杯咖啡对我有非凡的意义,没上过咖啡瘾的人难以想象。我喝咖啡的年资很深,自以为成了瘾,可是在写作《流俗地》...[详细]
-
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 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
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文/汤成《书中人》是一部无法归类的直觉性小说合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接地气”的语言表达,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它没有特定的背景和场景,弱化了故事情节,通过大量...[详细]
-
“没有结果的游戏”——论高旭帆的小说创作
提到高旭帆的创作,不可能绕过他的短篇小说集《山吼》,这是这位康巴作家的处女作,虽是小试牛刀,但别具风味,其风格朴拙自然,运笔不拘一格,深入山民的生活肌理,写他们生存的艰辛、死亡的壮烈、爱欲的勃发,作者...[详细]
-
巴克小说《租客》的意义:漂泊者的轻与重
《租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篇小说塑造出了一个很好的人物,就像小说里说的,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人。其实,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以来,随着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作家们越来越多地把笔...[详细]
-
路魆《夜叉渡河》:历史总会有不同的变体
2021年应该是路魆在文学上有所小成的一年,长篇小说《暗子图谱》发表于《广州文艺》,即将推出单行本;短篇小说集《角色X》历经三年终于得以出版(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我非常惭愧);短篇新作《夜叉渡河》发表于...[详细]
-
王国平《一片叶子的重量》:时代精神的一抹暖色
王国平的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故事。这里曾是一个贫困山村,如何摘掉贫穷的帽子,让日子过得富裕,...[详细]
-
马烽写作的“三个原则”
1987年春天,作家马烽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作家不管写什么,怎么写,只要有利于文艺的发展,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精神食粮,都应该允许。用他形象化的说法是:就像街上的小吃,只...[详细]
-
王啸峰小说读札:色彩的象征
读王啸峰的小说,最深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暗”,一种“幽暗意识”或曰“阴暗的魔法”(汪政语)。这些黑暗累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文本主体,迫使着王啸峰在暗中求生,暗中求美。这种意识可能和作家对于人性...[详细]
-
天宁《清风别院》:一个想象的世外桃源
当下的小说创作,老年生活是一个稀缺的题材。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大众文化的其他领域,青睐的题材是青春、爱情和都市。普遍的看法是,只有这样的题材时尚、新潮,能够集中表达这个时代生活的主流,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