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巴克小说《租客》的意义:漂泊者的轻与重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长城》 | 郑翔 2021年0 点击数:
《租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篇小说塑造出了一个很好的人物,就像小说里说的,这 “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人。其实,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以来,随着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作家们越来越多地把笔墨集中于描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烦恼,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屈辱上,但小说中能让人记得住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形象,随之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对平淡、琐碎的生活中,缺少了激烈的命运的抗争。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人物本来就微不足道,他们只能在无聊、无意义的日常中消耗,无从抗争,也没有抗争。在写农民工、打工妹艰辛生活的小说中,虽然经常会有被拖欠工资,或者被凌辱的情节,但最后也很少会发展成激烈的对抗,更很少会提升到个体与命运对抗的层面,所以人物形象就很弱,结局也往往是不了了之。其实,即便是一百年前的阿Q,也是有抗争的,他的心里一直是不服的——“二十年后仍是一条好汉”。鲁侍萍也是因为有对“不公平的命”的抗争,才是鲁侍萍的。我对涂自强还有印象,就是因为他曾努力地抗争过,而且作者也把它处理成了个体与无法改变的命运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人物要给人印象,还需要生动、丰富的个性,但这样的人物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雷同和面目不清。

《租客》里的小唐能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努力,虽然它不是以一种激烈的形式呈现,却相当坚韧。小唐是一个出生于西部贫困地区的非常懦弱、卑微的农民。这个鼻孔里“龇出几根鼻毛”“面相有点儿像老鼠”的人,懦弱、卑微到老婆跑去跟别人结婚了,他都没哼一声,但为了已经读初中的儿子以后读大学可能要的好多钱,在一位老乡的鼓励下,他跑出来打工。他先是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但才一百五一天,也不是天天有活干,工钱还不好要。他看见人家补漏的车子,就自己学着去补漏,但这种非专业的补漏又会有多少活呢?结果,他竟去买了《易经》认真研究起来,学算命。这对于一个才读过几年初中的人来说,心里要攒着多大的劲才能去实行?而且这还是一个在“我”面前经常会脸红、挠头的农民。所以虽然他仍然卑微,但作为一个父亲的这股韧劲值得尊敬。

另一方面,小说刻画出了这个人物生动、丰富的个性。前面说了,他懦弱、卑微,但不偷不抢,老老实实靠劳动赚钱。但他又心思活泛,不乏聪明和狡猾,比如能自学补漏和算命。他还能有点小坏,他“学会了偷懒,监工越凶就越偷懒”;来了没几天,就学会了口头禅,把“鸟人”两字挂在嘴上,对付老爱占他便宜的工友。但当“我”说:“出来打工就要和人家好好相处,别那么多牢骚!”他就嘿嘿一笑,说那是那是。这性格就相当生动。小唐毕竟还算年轻,再卑微心里也需要情感和家庭,所以他最后跟工友介绍的一个离异有孩子的女人,准备离开富阳,去她老家那边去找活。当“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她很苦的,以前那个老公要打她的。”一个多么善良的人!所以这个人物虽小,但性格丰富,有内涵。

作为个体,小唐的生活和命运细想是让人无法轻松的,当我由他想到“乡土”,那就更加沉重了。实际上,巴克塑造的是一个“新乡土小说”中离乡农民的典型。巴克虽然未必是想写“新乡土小说”,但他知道自己是在“给这个时代赋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有规模的农民工流动潮的出现,中国的乡土小说开始逐渐关注起这些离乡的农民,这类小说被称为“新乡土小说”。尤其是2000年之后,中国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乡下人进城的叙述。但是在这近30年的关注和书写中,离乡农民的生活、命运是有变化的。

有学者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构成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人们在这种自我规范中可以获得文化地位的环境认同。”所以中国的农村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很少有人离乡。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农民开始主动离乡,他们中的小部分扎根在了城市,但大部分是希望进城赚了钱,再返乡的。正如河南作家张宇在《乡村情感》开篇所写的:“我是乡下放进城里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年,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而且那个时候的乡土里还有像张炜想象中的“真正的野地”,一种乡土乌托邦的价值寄托,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欲望。

但是到了新世纪,尤其是最近十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孟繁华所说:“乡土中国的完整性已彻底被破解。”除了生产没落、生活萧条,乡土里那种被认为是价值和审美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已沦为无法产生价值与效用的陈旧之物。在《租客》中,小唐妻子的逃跑嫁人,可以看作是乡土家园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破解的一种隐喻。小唐身上的品质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他的离乡也不是主动的,小唐是为了儿子,是迫于生活的无奈选择。而且城市里的工作也已经不是那么好找了,所以有小唐的再次离开。小唐身若飘萍,但他的离开并不是返乡,而是飘向了另一个不确定的地方。正如《寻根·拔根·扎根》一书的作者赵允芳所说:“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一群再也找不到故乡的漂泊者。”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主题,或者说是另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克在决定写自己的租客时,可能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乡土的问题,但他无疑是从这些租客的身上发现了一些东西。在很多作家的笔下,城市似乎只能意味着势利、冷漠甚至残酷,而在巴克的笔下,城市也不乏温情。正如巴克所说,城市里“其实还有很多本分善良的房东”。作为一个房东,他必须收租客的房租,因为他以此为生,但他并没有在他们面前显示自己作为城里人和房东的优越感,而是以一种将心比心的温情、体贴,书写他所能看到的租客的生活和命运,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与当下生活对话的能力。“或许我们可以以一种较为柔润平和的视角来书写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创作手法上,巴克的小说主要以扎实的生活细节取胜,朴实的语言,原生态的记叙,却因作品自然真诚的品格而动人。巴克小说的限制性视角运用比较成功,采用一个房东试图了解租客,却又不能过分介入租客隐私的角度来叙述。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限制性叙述,窥探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在小说中作为情节的推动力,运用得也很自然、到位。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