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娑婆世界的世相书写
梁鸿说:“清源的文字,有某种神秘的睿智和老成,语锋机敏犀利,却又有洞透世事的宽容,对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中的人性有极为准确的把握。”很难想象,这些话是用来形容一个青年作家的文笔及文风的,但确如梁鸿所说,...[详细]
-
创造之渠 奋斗赞歌
红旗渠故事,常读常新;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作家杨震林的纪实文学《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把我们带到上世纪60年代艰苦奋斗的岁月,还原红旗渠的建设历史,讲述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详细]
-
翟永明组诗《女人》发表考叙:自“油印”走出
内容提要《女人》组诗的出现意味着翟永明早期写作第一次变调的完成。从1983年开始写作这组诗到1985年油印同名诗集,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女人”形象“夤夜而来”,影响的涟漪自此荡开。关于《女人》的研究,文...[详细]
-
民族文艺美学理论的话语建构探索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大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文学理论基本上消弭于民间文学总体之中。最近四十多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学科设置、资料积累、人才培养、阵...[详细]
-
朱秀海《远去的白马》:英雄的花儿永不凋零
当《远去的白马》进入我的视线,字里行间就好像沟壑纵横,从山谷里飘出来一个悠扬而又深情的旋律,“骑白马的那个挎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那天他要回来看姑娘哟,打鬼子就顾不上”。尽管这是我熟悉的一首民...[详细]
-
《不虚此行来看你》:凭谁细问故园春
《不虚此行来看你》是一部王忆刚刚出版的小说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就的十一篇小说。可以说,这些虚构的故事,这些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这些文字背后的意蕴,还是颇有章法,很有追求,不是散漫经营,不是一味迎合...[详细]
-
李成散文集《岁月深处故园情》:返回那回不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土,而故土大抵与出生地、垂髫之年维系在一起。随着年齿渐长或者步入晚境,故土又总是与“返回”这个词相铰链,仿佛故园里一扇老旧的木格窗,开闭之间均发出亲切的涩响。有人说,我回到故乡,再也...[详细]
-
洪鸿中短篇小说集《红尘殇事》:等闲平地起波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有其时代独特鲜明的价值观。作为文学,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呢?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洪鸿...[详细]
-
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平凡烟火中的动荡与波澜
王安忆的新作《一把刀,千个字》近来成为同学之间讨论较多的读物。提及王安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她的小说与上海、怀旧、知青文学等等联系在一起。但新作品总是凝聚着作家的匠心,读了王安忆的新作后,我发现,在这...[详细]
-
“是燃烧的灯,而非温顺的镜子”——扶贫题材文艺答卷的美学审视
而黎明终归属于我们不论你是否自明你总是在蹈行你已经历和见证……只是使命尚未完成——[美]阿曼达·戈尔曼《我们登山》不论是基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古老传统,还是响应高尔基对“非常及时的书”的倡导,“一个...[详细]
-
诗情诗彩 剑胆剑魂
海田新诗结集,让我撰述弁言。我不擅新诗,亦少阅读,辄面呈惭色。海田敏感,遂豤言:请你作序,惟念彼此共事廿余年,相知相熟。至于说甚写啥、评长论短,不必局限于诗章诗境,随意所适则可。如此,我便卸了负担,应...[详细]
-
写作与阅读:张炜的两个关键词
1初识张炜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面世后不久,在往后的这40余年时间中,称其为“著作等身”一点也不为过,仅是那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就长达十卷皇皇450万字...[详细]
-
《奇迹之年》:以记忆为底本的风格实验
《奇迹之年》是青年作家东来的第二部小说集,包括:《代春日行》、《奇迹之年》、《琥珀》、《洄流》、《南奔》。它们令人惊讶地呈现了作家对于不同风格的大胆尝试。《代春日行》情节和结构都很简单。春风里,他和她...[详细]
-
在路上寻找西南联大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38年,西南联大聘请梁思成(左二)、林徽因(左四)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是人们想象...[详细]
-
为民族精神元气护法问道
敦煌,是世界艺术长廊,人类文明宝藏。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象征。“敦煌学”被称为“国际显学”,是当今“大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敦煌”的纯文学书写向来寥寥。《敦煌本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