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诗伟《桃花蝴蝶》:冲淡叙事与极致情感
刘诗伟的短篇小说《桃花蝴蝶》书写的是红色革命题材,构思开阔新颖,语言优雅清丽,以冲淡叙事抵达极致情感,读来十分感人,是一篇优美的抒情小说、诗意小说。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在万余字的篇幅里,作者怀着成...[详细]
-
现代主义文学与新美学之思
莫言从开始文学创作之初即努力创新求变,其几乎所有的短、中、长篇小说都力避自我重复,力求在主题、故事、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其长篇小说,更是风格鲜明、与众不同,虽然其创作一直不避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详细]
-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的现实主义立场
工业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然而,在诗歌创作中,它却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窘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题材诗歌曾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群众昂...[详细]
-
樊希安:就像煤,燃烧时是红的
由出版家、作家樊希安创作的“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以真实体验、深挚情感、独到视角、开阔识见重述改革开放历史。作者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一员,选取基建工程兵作为...[详细]
-
现实主义军旅文学的新篇章
《五湖四海》最大的成功,便是打通了部队题材与一般题材的某种隔膜,以“现实人”的鲜明质感呈现出一位乡村青年的成长史,其经历并不使普通人感到陌生,也足以唤起广泛共鸣,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和平时代的军...[详细]
-
从这扇窗口重新观览中国文学史——《林继中文集》读后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皇皇八册近400万字的《林继中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既是造福学林的善举,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观览文学史的窗口。《文集》由《杜诗学论薮》《文化建构文学史纲》《文学史新视野》等多...[详细]
-
王安忆:小说的时间与事实
小说的形式是叙述。它的叙述是在一维时间里进行的,和二维绘画不一样。首先,它通过语言的描述让你知道,比较间接;其次,只能依次进行,次序的确定,要视具体情况。不直观带来什么问题呢?就是表现空间和动作的效果...[详细]
-
邓安庆:“邓垸”是我精神的文学故乡
“五一”假期前,邓安庆回到故乡湖北武穴,行走在熟悉的长江大堤边,饱含湿气的风灌进来,带着淡淡的凉意,对他而言,长江是永恒的写作源泉,也是新书《永隔一江水》的灵感之源。从《纸上王国》到《柔软的距离》,从...[详细]
-
中国家庭中的“暗伤”
考虑到可能有人没有看过这部作品,有必要来理一理这个小说的基本故事。小说甫一开始,母女之间的冲撞就非常厉害。被领养的母亲李玉芳,从小缺少安全与爱的家庭的背景中长大,对女儿陈琤有过高的期待,遇到女儿青春期...[详细]
-
显微镜反向人性镜像及繁复文本叙事
一篇有异质想法的小说不一定是一篇完美的小说,但异质的价值远远大于完美,好比珍稀的古董远比精美的艺术品值钱。成都作家徐清松一直致力于先锋小说的创作耕耘,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不计成败,孜孜不倦,除了真正的...[详细]
-
很“蓝”很有个性的想象之书
《我想象》是作家常立写给孩子的一本关于“如何想象”的书。它的前身是一套音频课,课堂上那些充满激情的声音落到纸面化为文字,就变成了这本《我想象》。《我想象》带有即兴讲述的肆意洒脱、思绪飞扬,又不缺严谨完...[详细]
-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
............司马迁说,人在穷困之时,“未尝不呼天也,未尝不呼父母也”,其实,人在穷困之时,精神在贫瘠之时,又何止“呼天”、“呼父母”?他必然的还会想皈依大地和故土。中国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详细]
-
王春林:评王尧长篇小说《民谣》
不长时间内前后两次对《民谣》(译林出版社2021年4月版)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现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萧红,联想到她那部早已被经典化了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萧红与王尧之间,存在...[详细]
-
“十七年”短篇小说的戏剧化探索及其突破——以王汶石的创作为例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问题往往优于体裁被纳入讨论,然而后者所显示的研究空间不仅指向小说“现代化”的历史领域,也连接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小说形式探索。这其中,短篇小说的繁盛及其创作特征,不应仅被看成是...[详细]
-
薛舒:花影摇荡与杂花生树
薛舒写过很多上海郊区故事,不唯与都市生活的差异,而是前尘往事鬼影幢幢,这是她独特的生活阅历和认知结构。如果这类作品组成一部郊区故事集,从它们出发,看待上海的视角可能会发生位移,不是简单的影响焦虑之下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