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翠而珠灰的鱼丽
扬之水一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学者和作家——必须强调的也许还有,是“女”学者。所以,鱼丽有一篇文章写道:“从《诗经》里随手拈来‘采薇’一词,也许是因为词意的青翠,给人以一花一世界的念想。想起扬之水先生沉...[详细]
-
美学生活的条缕
如果文学也是作为整体的“艺术”的一部分,王安忆的写作实际上是由广义的艺术认知构成的。这些艺术门类,包括了音乐、影视、戏剧、绘画、舞蹈、书法、雕塑等等,甚至还有不断的行旅,借由跨文类的“阅读经验”细细丈...[详细]
-
一代人的记忆与寻找
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都知道,程永新是编辑家,由他发现并推出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有很多,可是鲜有人知道他也从事文学创作,且出手不凡。比如他创作出版过散文集《八三年出发》、中短篇小说集《到处都在下雪》、带有新文...[详细]
-
寻找每一个生命的“桃花源”
残雪的长篇新作《水乡》是一部富有意境又充满象征意味的作品。《水乡》的开篇是极为平和的:一对在野鸭滩的老年夫妻,生命中余下的时光似乎已经不多,“退耕还湖”后还是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是日常...[详细]
-
书的诱惑,妙不可言
书是黄仕忠教授的“命根子”,书的诱惑难以阻挡,将自己的新书取名为《书的诱惑》,足见其对书的狂热。毫不夸张地说,与书为伴,一生无憾。这种诱惑始于童年,废寝忘食地阅读连环画,这在一开始或许就预示着他与书“...[详细]
-
张清华:如何向一个古老的叙事致意
迄今为止,人类已有的写作,冥冥之中和某种程度上,都可能与之前的叙事有关联。这既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创作当中常见的问题。诗人批评家T.S.艾略特曾以《传统与个人才能》为题谈论过这个问题。大意是,...[详细]
-
在访谈中碰撞灵魂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许知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影《悬崖之上》剧照访谈类书籍向来自成一派,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显明一点便是:访谈类书籍往往两极分化,凡庸之作少,与其他书籍内容质量呈明显的纺...[详细]
-
在纸上复活四十年前的北京
《受命》止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绿茶绘《受命》是止庵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据他本人说也是最后一部。它以伍子胥复仇的现代化演绎,回到了那个天真而感伤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知识青年、医生、劳工...[详细]
-
反讽的假说
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先知开花》是小说家杜禅继《犹大开花》和《圣人开花》后的又一部探索之作,他总是探索,不知疲倦、永不停息地探索!早年我为他的探索精神所激动,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是为他的探索精神而感动...[详细]
-
严谨的史论 绚丽的书写
《何谈风雅》是陈歆耕先生最新出炉的历史文化随笔,共集陈先生新作20余篇,18万字。笔者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特别喜欢阅读陈先生所写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因此,对《何谈风雅》爱不释手。通读全书,收获满满,...[详细]
-
《不虚此行来看你》序
十月在南京的一个作家研讨班授课前,王忆坐在轮椅上,她父亲推着轮椅走进会场。我之前不知道王忆也在这个班上听课,在和他们父女眼光相遇时,我认出了王忆。一瞬间,我内心似乎有一种疼痛,几乎热泪盈眶。在和王忆父...[详细]
-
探究崇高精神的生命之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百年蔚为壮观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模群阵,其所呈现的思想精神既美美与共,又各美其美,由此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空闪烁了一道璀璨星河。上世纪60年代涌现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无疑是和...[详细]
-
一部现实主义的“海派”力作
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批作家,蔡骏被誉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出道20年,一直保持令人艳羡的创作状态。他擅以“心理悬疑”组构起疑窦丛生的小说形式,以及最终指向人心人性的肌理内核,既高产又能保持篇篇不...[详细]
-
大国“战歌”中的鹤庆篇章
当一个大时代的交响曲奏起时,总有许多乐谱与篇章格外引人注目。《浴火繁花》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宣告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的伟大时代交响曲中的一段精彩篇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比较突出的贫困...[详细]
-
朱秀海《远去的白马》:为革命圣女塑像
读完《远去的白马》,就觉得心中升腾起一个神圣的光环。小说中的赵秀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胶东姑娘,还是少女青涩时期就在抗日烽火的燎烤中成长为一位智勇多谋的村长,后来又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名支前队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