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碰中国乡土小说史诗的书写——《有生》读后札记
《有生》采用了大量电影蒙太奇的时空“迭印”镜头来缝合了历史与现实中人性的种种表现形态,从内里揭示出了中国乡土文化秩序中最本质的一面——基于人性的异化所造就的百年乡土社会中最难解的史诗性内涵——这是一般...[详细]
-
石钟山《五湖四海》:现实主义军旅文学的新篇章
《五湖四海》最大的成功,便是打通了部队题材与一般题材的某种隔膜,以“现实人”的鲜明质感呈现出一位乡村青年的成长史,其经历并不使普通人感到陌生,也足以唤起广泛共鸣,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和平时代的军...[详细]
-
以审美姿态讲述脱贫攻坚的“硬核”故事
区别于一些虚构或非虚构作品“正面强攻”脱贫攻坚工作的写法,《一片叶子的重量》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凸显了王国平在题材和主题处理上的深思熟虑。同时,本书在叙事上显示出少有的精致。假如不读《一片叶...[详细]
-
曹明霞小说集《婚姻往事》:女性与家庭的浮世绘
《婚姻往事》是作家曹明霞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阅读之后便被小说中那看似平常却充满张力的情节所吸引,被其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绊,欲罢不能。可以说,曹明霞是当代一位非常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她的作品既充...[详细]
-
从文本细读中探寻诗歌的奥秘
诗歌选本,有助于我们在诗海中快捷阅读到好作品。当下众多的年度选本,大都是由编者从当年文学期刊中选取,一人一首代表作。好处是充分体现了编者的立场和审美,难处在于这种选本对编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只选取一...[详细]
-
刘先琴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题材好,也要经营好
在《张庄之问》作者刘先琴看来,张庄这个黄河最后一道湾上一个小村庄的巨大变化,其实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一个缩影。图为张庄村幸福路。新华社记者郝源摄刘先琴的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年...[详细]
-
陈春成:小说的光韵
一在小说《音乐家》中,陈春成写到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联觉人”,他们“视、听、嗅、触、味觉相互连通,触此即彼。”这种敏锐的通感力,让小说中的联觉人在听到某种声音时,脑海中自然出现具体的画面,或者闻到特定...[详细]
-
张惠雯印象记:虚实不定的光影
大概是2006年吧,我看到《收获》杂志登出一个短篇小说《水晶孩童》。隔不了多久,同一个作者在《收获》又发了一个长篇。作者名字叫张惠雯,是个在新加坡的大陆留学生。年轻的作者在《收获》上接连发作品让我十分...[详细]
-
张光芒:大地书写与苦难叙事相结合的扛鼎之作
《荒漠里有一条鱼》作为大地书写的文本,既写出了人类精神异化的根源和趋势,也构建着人类抵抗心灵异化的途径。“大地书写”是赵本夫个人标识化很强的一个审美特质,但又在他的创作史中不断地改写和增添着大地书写的...[详细]
-
南翔小说《果蝠》:关乎人类文明的抗疫叙事
南翔《果蝠》是一篇很有影响的短篇抗疫小说(1)。在抗疫文学中,该小说的特点在于,它不以叙述灾难、讲述撕心裂肺的故事与探究人性见长,而是以讲述应对灾难的态度、方法以及揭示科技时代的时代精神而取胜。其思想...[详细]
-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藏族作家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刘亮程和雍措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一在新疆北疆,一在四川川西。刘亮程早在上世纪末就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而成名,其后,相继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在新疆》以及长篇小说《虚土》《凿空》...[详细]
-
“民族形式”的政治与中国经验
贺桂梅教授的新著《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下称《书写“中国气派”》)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抱负。从“当代文学”的学科视野来看,作者以“民族形式”为基...[详细]
-
苦难中磨砺出的母爱光辉
怀着一份激动和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仙风君的《世纪母亲》,久久不忍释卷。此前,曾听他饱含深情地同我讲起母亲的生平经历,也拜读过他发表的关于母亲的短篇。此书出版后,他又第一时间赠予我,让我有幸领略“世...[详细]
-
惟有情深可动人
我与杨继国先生已经相识20多年了。印象当中的杨继国先生待人谦和、气质儒雅,说话办事经常真情流露,不做假饰——论及痴情其中的文学和摄影,则眉飞色舞;听闻世间诸多不公不平之事,则义愤填膺。在我的心目中,更...[详细]
-
深入挖掘中华人生论美学精神
中国材料、中国思想、中国概念、中国精神的美学话语,是与西方美学对话互鉴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美学可以贡献给全球学术共同体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我国美学界在学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奉西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