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芙:见证每一束成长的微光
2021年新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武汉大学樱花诗赛组委会和《诗刊》社联合推出的《青春,每一片炽热的火焰》上市。樱花诗歌奖是当代诗歌历史最悠久的诗歌奖项之一,是校园诗歌最重要的奖项,获得樱花诗歌奖是中国...[详细]
-
《文城》,在残酷中与深情相遇
第一次读余华,是在高中的课堂上。年轻纤瘦的语文老师用柔和的嗓音讲述《活着》的情节,全班静默,沉浸在福贵与老黄牛缓缓行进的黄昏里。那是余华第一次带给我残酷与悲悯并存的震撼,此后阅读的《许三观卖血记》《兄...[详细]
-
行进在文化研究“中国学派”建构途中的重要著作
又看到了范玉刚的新著,异常欣喜。这些年来,他每年都有新著问世,一直看到他的成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也看到他的勤勉和他对学术事业的执著。新时代以来,伴随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文化实践的如火如荼,中国...[详细]
-
如何回应诗歌的召唤
诗人纳兰的诗歌具有隽永、率真的神性特征,这与其对诗歌本质性的独特感受不无关系,此种对诗歌的理解同样表现在他的诗歌评论中。在《作品与文学批评的隐喻关系》一文中,纳兰将诗歌与评论的关系描述为:“作品和文学...[详细]
-
金进《冷战与华语语系文学研究》:拨开历史迷雾的探索
历史上曾被称为“南洋”的东南亚地区,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曾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抵达地,也是近代以来华侨支援中国反帝反殖斗争的海外后援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华侨华人,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风...[详细]
-
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内容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文写作将基本合于后世文艺学观念的文学独立于经、史、子以外,这也是一般所说的文学的独立,随着文学写作的普及,对作品的评陟自然而然会发生,这就是文学批评,代表这个时期文学批评产生...[详细]
-
李青松《哈拉哈河》:清新质朴的语言之美
读李青松的生态散文《哈拉哈河》(《人民文学》2020年5期),在领略了这条北国之江旖旎风光之余,也感受到了一次现象级的语言魅力的冲击。可以说,作家的文字在我心里产生一种河震效应。《哈拉哈河》无论是在主...[详细]
-
郜元宝:“冲出万难忍受的”“骇人的卑污”
一赵本夫长篇新作《荒漠里有一条鱼》(《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第4至5期)三十余万字,我一口气读完,不仅不嫌其冗长,反而有点意犹未尽。人物情节某些细部似乎还可以留出更多篇幅加以精细描绘,但既然整...[详细]
-
名人家事、历史场与话剧传承———阅读《你和我》的三个层次
编者按名人家庭中的家长里短对于读者们来说,总是有着恒久的魅惑,总想要看看他们的生活是不是也同我们一般。万方的《你和我》将父亲曹禺的“非话剧生活”的一面呈现在读者们的面前,从母亲的去世写起,将特殊年代的...[详细]
-
突破和发展:当代云南跨境民族作家母语文学研究范式建构及其创新
摘要作为一个全新的文学研究对象,当代云南跨境民族作家母语创作呈现出特殊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跨境与文学。重新思考当代云南跨境民族母语创作的概念与定义,多维度更新母语作品文本...[详细]
-
用山海深情讲述“闽宁经验”
在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中,作者以家国情怀书写脱贫攻坚主题,将福建、宁夏两地20余年间对口扶贫、脱贫的“山海深情”谱写成章。福建与宁夏的“深情故事”,电视剧《山海情》有过精...[详细]
-
陈涛《山中岁月》:在小镇中写出“大我”
在群山之中,在白云深处,古老的村庄如同树木一样慢慢生长。天空明净,白云飘忽,牛羊维持向大地觅食的姿势,野草莓在树丛中闪着光。静谧旷野中,似乎只有野鸡和戴胜鸟时不时飞起时扑闪翅膀的声响。忽而,山谷里响起...[详细]
-
徐刚:一个意象和三个人物
若论当代作家的土地崇拜倾向,赵本夫无疑是此中代表。这位“地母三部曲”的作者,一直对乡村、田野和土地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来说,土地才是一切生命的依托。如其在一篇题为《寻找自己的世界》的旧文中所坦言的:“...[详细]
-
徐风《忘记我》:忘记她,何曾容易
书写真实的“英雄”传记文学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与事迹,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文学体裁。它属于史学与文学相互交叉的范畴,其独特价值在于虽然叙述人物或事件,却不能天马行空...[详细]
-
姚鄂梅《家庭生活》:匿于家庭背后的“她们”
提到家庭生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爱、温馨、和谐、幸福等具有美好寓意的词汇。这种认知来自我们从小接受的通识教育,也是我们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应有的模样。但在姚鄂梅新近推出的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中,许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