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芙:见证每一束成长的微光
诗人在校园期间的写作,也正是他们逐渐摸索和形成自己写作风格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或许正摸索着学习前辈的写作手法,或许正努力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营养,或许正大胆地开拓新的写作方式,或许正尝试着颠覆旧有的写作思路……这一阶段对他们的创作来说既是自由的,也是珍贵的,也可以给今后的校园诗人带来许多题材的、语言的、技巧的启发。
这本诗集中的校园诗人们在创作中,对自然风物的书写和校园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和他们年龄相符的独特面貌,他们在一种井然有序的书写中,牵引读者打破阅读的预期;比如:康承佳的《山川赋》里写:“我总是从万事万物中寻找生命同构的隐喻/就像,我们生来拥有河流,拥有高于本质的假象”。在不动声色中体现的一种动人的抒情,有一种将自然线索铺展开的恣肆。橡树在《望川》里写道:“种春风的时候,加几滴山顶/红豆杉针叶尖的露珠/烧一壶山顶好不容易卸下的纯白锁甲/红豆杉的回甘就荡漾在春风里”。以文字勾勒风景,既把握细节,又富于超越感,每一个转折都表现出视觉动态的画面美,在朝向内心的书写过程中品悟出可以延长的意识。张朝贝写武汉大学的标志性景观东湖:“景物忽然生动起来,我的世界观开始松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枝寒雀静的时刻,这新鲜的夜晚终于拥紧了我”。全诗对结构的把握、对现实的处理、动静交融的手法都恰到好处。
在诗歌创作中,语言的运用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只是一个表象,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工具,其本身绝不能成为在创作中的一个装饰性的目的。这本诗集中的诗歌语言对“物”和“景”的塑造都能够将读者带到风景之外的更富有故事的内在生活之中。吴自华在他的作品《回乡》里写:“时间是惟一的缺口。他恨不能习得/分身之术。他肩负着父亲的夙愿”。体现出对故土的经验性的独特处理。马骥文的《墓园记事》里写:“他们手中布满银色的根须,带着新生的哀痛/云层下,河流与山谷的佛窟渐渐远去、冰冷/我们攀上那漫长的石阶,看见他们跪立在/比草丛更茂密的石碑之间,援引一本古老的诗集生活/在移动的雪景下,发出无数微弱的呐喊”。用最简单、直接、零度叙述的自我表达方式,强有力地转折出他独一无二的故事。张小榛在《机器娃娃之歌》里写:“无疾而终毕竟太好,拆成零件才像点样子/那时请把我的头翻过来朝向天空。亲爱的霍夫曼,那时林中小鸟将唱出憧憬之歌”。这样在诗歌创作中跳开描述性的话语,直接进行叙述性的表达,考验了创作者的笔力和想象力。加主布哈在《背柴回来的男人》中写他自己和家庭:“此时,月亮被拴在村西老梨树的一根枯枝上/他没有听到有人举着火把喊他的名字/他突然感到,命运的困顿”。以一种内省的姿态和警惕的目光,塑造出一种“苦”与“涩”交织的情感展示。
关于这本诗集,除开年轻,我还想谈论的是它所散发出的“未完成”的气质,在当下校园诗歌的书写中,在写作理念和语言技巧之间的跳跃书写已不再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每一首诗都是一颗存在于可能性之中的原石,一名校园诗人如何在学习和成长的缓慢过程中,将“未完成”变成“可能性”这才是校园诗人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徐晓、黄成松、曹僧、童作焉、马骥文、张小榛、姜巫、午言、伯竑桥、康承佳等作者从樱花诗赛起步亮相于诗坛,如今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依旧十分活跃,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汇入当代诗坛的群星璀璨中。现在将这本集中了他们更年轻时的作品的诗集,和他们现在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可以看到他们这些年的进步和成长,我们不禁会感慨他们的学习、勤奋和对文学追求的坚守,这本诗集也成为见证他们最初成长的一个小小标志。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校园诗人当年在樱花诗赛中脱颖而出,但过后当他们离开校园写作的环境,与在创作上更成熟的诗歌创作者们较量之际,就略显后劲不足,渐渐远离写作,消失在大家期待的视线中,这些作者的昙花一现也令人叹惋。因此,这本诗赛作品集,既是樱花诗赛一个阶段成果的回顾,也是对一段时间校园诗人们所呈现出的不同可能性的展现。
这本诗集里呈现出的校园诗人们的作品,是他们刚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尝试之初的作品,不少作品虽略显稚嫩,但已有微弱的光芒闪现,因为这些作品中的每个诗句、每个段落都记录了这些年轻作者们的成长足迹,也展示了他们小小的独属于个人的文学性张力。小的张力不断地累积起来,簇拥在一起,他们彼此的微弱光芒因为诗歌而互相吸引,一束一束微光聚集在一起,互相照亮,最终汇聚成明亮的光束。
这汇聚在一起的明亮光束,会播撒诗歌的种子,铺展开近年校园诗歌创作的整体面貌。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