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谈中碰撞灵魂
譬如明朝宰相王鏊十四代孙,“南吴北溥”之大画家吴湖帆先生高足,被称为“收藏之富,华人魁首”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自擅丹青,收藏又广,偏生吝于笔墨,平生绝无著述,暮年碰到了出身便跨东西的牛津博士徐小虎,被这个以“小虎”自称的可爱老太太用其广博见识和天真烂漫般的直率时引导时追问,从王先生那里“逼”出了多少好见识,遂有了《画语录》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又比如《历史研究》作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他与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池田大作两人一席深谈,二人随兴而发兴尽而止,从各自专擅角度畅谈历史与未来的方方面面,遂有《展望二十一世纪》这部经典之作。
再如《僧侣与哲学家》,这部书记录的是一对父子在喜马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对谈。儿子是生物学博士,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而突然跟随藏传佛教导师出家,隐居雪山。若干年后,身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的父亲寻至山中,父子倾诚相对,恳谈十日,遂有此书,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科学与宗教交锋史上绕不过去的一部作品。
阅读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四卷本《十三邀》,也是一个绝好的开始,无论是否看过同名的访谈节目,这套书都能带给读者惊喜与启迪。
《十三邀》音同“十三幺”,一卷却有十四篇访谈,细思合理,十三幺乃是上得一手好听,十四张方可痛快和牌,首卷十四篇乃是影视艺术家专号,国际大导演如诺兰、李安,国内名导如张艺谋、冯小刚,后起之秀如徐峥、毕赣,有独立姿态的如姜文、贾樟柯,兼有徐冰、金承志、坂本龙一,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
但最有代表性的,是思想与心态的呈现,更是它们之间的对比。
■屡屡求变的张艺谋
近日,电影《悬崖之上》正在热映,观众再一次惊喜地发现,张艺谋在达到电影的标准、精彩方面依旧功力深厚,如果细捋张艺谋的创作年谱,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求新求变的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语文坛处井喷期,涌现出一大批本土题材优质中长篇小说。《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片使张艺谋一举成名。
当受众的兴趣转向戏谑讽刺与都市喜剧,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中间,张艺谋也拍了一部经典的《有话好好说》。
当《泰坦尼克号》在1998年刷下3.6亿票房,为全中国导演普及何谓商业大片,甫拍完《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回归创作本源的乡土片的张艺谋,立刻转身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商业大片《英雄》。
随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使其口碑下降后,他又靠着历史与人文关怀“杀”了回来,遂有了《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张艺谋一直在变,在试图追赶时代与市场,他的创作主题以数年为单位,不断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折磨着张艺谋的,有票房的失败,也有徒劳不获的惘然和苦苦追赶时代的疲惫。张自问非天才选手而是用功型导演,依靠长期训练、长期经验以及长期追求获得如今的成果,回望成果满眼,似乎已经可以见好就收,但命运总安排他去面对越来越难的事情,不能停止。
张艺谋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电影时,是“没有杂念的纯创作”,而今日每个人的思想审美与情绪都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所以他必须求变。求变多年,总会有疲惫的时候,张笑谈:“你的时代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你有啥不服气呢?你还想在各个时代都行?”
■顺应时代的徐峥
徐峥的艺术生涯从演员开始,连续三部重量级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李卫当官》《穿越时空的爱恋》的男一号让观众彻底记住了这张讨喜的脸。那时正是历史戏说剧、神话剧与穿越剧大行其道广受推崇的时代,或许这是时运,也可以看出徐峥选择的能力。
随后一部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以小投入博大票房的典范之作《疯狂的石头》宣告徐峥出道电影,而塑造徐峥为今日之他的,应该是他深深参与其中的两部电影。
第一部是《无人区》,这部宁浩执导的西部公路片上映于2013年年底,而杀青于2009年,茫然长久的等待,如无止境的深渊。
第二部则是徐峥执导的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这部成本仅三千万的片子取得12.67亿票房,即使算上宣发其收益率也超过了《疯狂的石头》,再度扣紧了时代的脉搏。
他深知观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因而提供什么,他更加深知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于是不去更多地要求什么。他宽容地表示:“作为导演大家觉得我挺好的,因为我一定会让我的演员处在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不会给他们太多的要求,对他们有太多的不忍心,就想算了,就这样吧。”
律人宽,律己亦不严,徐峥认为“人一定要原谅自己,不然就完蛋了,要学会松弛,我觉得创作是无底的,一定会有一个遗憾,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较劲。我本身是一个很会偷懒的人,我很会让自己处于安全区,我有各种各样的招来应付,我没有那种豁出命、混不吝的东西。”
做“囧”系列也只是因为“虽然囧这个字大家觉得审美疲劳,但是我发现这个路数可能是我的菜,是我可以驾驭的”。
在某种程度上,徐峥很像我们这个时代的王晶,不求质量只求票房。但是如果因此看扁王晶那就大错特错,他制片的《O记三合会档案》《五亿探长雷洛传》均大有史诗片气质,资助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更显品味。
徐峥之才同样在《我不是药神》中得到发挥,许知远亦不得不叹:“他了解自己,也了解这个时代,知道前后分寸。”
张艺谋与徐峥,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种头脑,两种心灵。
■达叔的人生一课
行至第二卷,变为十四艺人专号,故而深度略欠,不足为怪。但十三邀的好处是大多数人真情流露,倒是让我对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入。
印象中炽烈燃烧的李宇春骨子里是忧伤的,特别向往旺盛的生命力。身为第一代“草根偶像”的代表,李宇春的每一步路都毫无先迹可循,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外加彼时大陆成熟的演艺经纪公司基本不存在,她长期茫然若失,自我怀疑。最初完全任人摆布,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方案,为什么要拍那本杂志,为什么要接这场活动。
李宇春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如何从那段岁月走出,成为一个成熟个体,同时也体现了自我强大的内心与善于自省的特点,她依靠自我做到了这一点,她说:“你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出来的,都是因为你想成为某种人,想往那个方向走,你想去的方向,会影响你走出的每一步”。
这卷《十三邀》还收录了今年年初辞世的“达叔”吴孟达几近最后的影像与声音。达叔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与观念,这都是宝贵的,但印象最深的却是达叔给我上的人生一课。
了解达叔的人都知道他少年成名,没读多少书却突然有了很多钱,被香车美女灯红酒绿围绕,于是一时间得意忘形,乱花钱不说还有了赌瘾,身家荡尽欠下巨债,后来幡然悔悟才翻身,从此有了很强大的自控能力。
许知远问他:现在如果太阳毁灭了,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并非无厘头,适才在讨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遂有此问)
达叔回答:就喝两杯咖啡吧。
许知远说:还是喝酒吧!
达叔愕然答道:万一不毁灭呢?那些坏习惯又回来了!
还在精神抖擞生活的人们啊,请记住这种坚持的精神吧!
■思想者趣谈
《十三邀》的剩余两卷,是思想者集中出现的地方。许倬云、陈嘉映、白先勇、赫拉利、陈志武,马东等,各有其独到之思想体系,读来妙彩纷呈,无法简单概括,故略去不表,由读者自行探索其奥妙。
后两卷在我看来最大的妙处,一为许倬云夫人孙曼丽女士极能体现独立女性魅力的一席话,让许知远拍案叫绝,称其为来到匹兹堡的最大收获,言下之意——比一边坐着的许倬云先生还棒。
其二,则是十三邀节目中未曾播出的王小波一章。
当然,王小波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这一章,不过是李银河女士等人对先生的追忆,主基调为泪中带笑,且颇有一些有趣桥段,足供小波粉丝们饕餮。
比如李银河和小波恋爱不久就要求分手,理由呢?因为王小波长得太难看了,小波气得够呛,憋了半天回了一句“你也不是那么好看!”李银河女士也乃妙人一个,闻言想想,说得,那行,我们接着谈吧。
李银河就此引申开去,说小波因为长相估计受了很多气,问他具体受了什么气他也不肯讲。但《歌仙》一篇,刘三姐因貌丑被欺负也可以看出端倪。
李银河的研究课题是同性恋亚文化,调查中发现年轻的男性调查对象不愿和女性交流,于是求王小波代劳。小波虽然不愿和陌生人说话,但是李银河发话不得不从,跟着线人就走,归来无比失落。一问,说到了聚集地点,隔间的门依次打开,探出头又缩回去,探出头又缩回去,小波不解这是何故,线人明白,说:“嗨,没看上你呗。”小波怏怏而走,自尊大伤!
读来乐而开笑,觉得和小波的距离莫名拉近。
这是一本好的访谈书籍所能带给你的全部:新知的获得,人生的启迪,与尊重之人理解的增进,乃至沟通技巧的提升,阅读深度的增加——皆在其中,开卷有益,并非虚言。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