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中的“暗伤”
小说甫一开始,母女之间的冲撞就非常厉害。被领养的母亲李玉芳,从小缺少安全与爱的家庭的背景中长大,对女儿陈琤有过高的期待,遇到女儿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学业的压力,乃至心理医生的介入,诊断女儿为“妄想症”之后,冲突就尖锐地展示出来。这个叙述节奏,非常考验作家的叙述能力。小说第二章节,母女之间的冲撞愈发激烈。女儿为了心仪的男同学,不仅去了母亲不愿意她去的高中,也去了以为男孩会去的大学,导致父亲惨死,之后,陈琤更有机会得到一个优秀男子的爱,在母亲轻而易举的干扰下,她投降了,母亲和女儿几经搏杀,两人都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小说的高潮部分在于陈琤竟然和父亲的外遇对象胡可情投意合,非常聊得来。对方是一位心理医生,她带领陈琤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纠葛,寻求解脱之道。但是,这对母亲又是一次重量级的击打。胡可带她觉醒,陈琤公然挑衅母亲,搬去了胡可同居,母亲生病之后,去了大理,她此去是想了此一生,但是,她竟然遇到了女儿少年时的倾慕对象,也仿佛是导致这一系列家族悲剧的元凶张博涛,此时的张博涛已经小有成就,母亲甚至想撮合女儿和张博涛,最后,有一条有隐喻的围巾出现,如果女儿接纳张博涛就系上相同的白色围巾。经历了十几年的相爱相杀,她竟然能毫无障碍地接纳了女儿从小暗恋的对方,甚至把一场灰头土脸的暗恋引导向了治愈的秘境,那么,陈琤愿意接受母亲的的安排吗?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无论陈琤怎么选择,可以说,这种共生共痛的关系将终身伴随。
读完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觉得小说有四个方面值得探讨和学习。
首先是撕破爱的外衣。
最近一系列的事情引发我的思考。一个是“济南女大学生留下遗书自杀:因对父亲的恐惧,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一个是“广州留美学子意外离世,爸爸老得:“父母所有表达都不会错”。老得是广州育儿圉有名的网红,他的原名叫张岳,网名叫“一得老爹”,因为他教育出了张一得。儿子一岁的时候,张岳成了单亲爸爸,他辞去高管之职,卖房去了郊区。
但是,在张一得2021年3月5号自杀,他拿到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疫情,2020年应该去美国的他,结果在2021年春天才去的美国,但是很快,他自杀的消息传来。为什么?在一得离开之后,有媒体访问了他的父亲,观摩了张岳的朋友圈,他们发现,这个父亲发一百条朋友圈,百分之八十都是儿子的,他所有的内容都在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有的读者看了这个父亲的朋友圈之后都在大喊压抑。
恰在这个时候,尘舞写了这个教育体裁。并且以一个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的敏感和自觉意识在写,所以,我得说,对教育的反思催生了这部小说,对教育的反思造就了书中人物的叛逆和悲剧,这是一声悲怆的呐喊。
其次,正视少年内心的复杂性。
我曾经也写过一个短篇《路》,但我选择一个愤怒的学渣,而且是爆发性的愤怒,因为我要在短短一天平息他的愤怒,但是,真正的愤怒是持久的,甚至是合作的。世上从来没有快刀斩乱麻,有的是绵绵不绝的纠缠和拉扯。
陈琤作为一个“别人家的女儿”,一直非常优秀,但小说并没有从她的优秀上作文章,优秀只是这个小说的背景,也只是人物身上的一个特征,母女关系才是这个小说的真正的主题。母女间的相爱相杀,看得我触目惊心,为了教育女儿,假装逼她喝地上的牛奶,为了报复母亲,故意考不及格。为了追随喜欢的男孩,放弃母亲心心念念的大学,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爱的关系和爱的能力问题。就是做母亲的爱的能力,她因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导致她表现方式很差劲。表现方式很差劲,她使爱变成负担。她的爱里包含着强势,包含对子女成功成才的预期,但这个爱里面是没有尊严的。一个意见往往被打压的孩子,她不能够接触自己内在的孩子,她不能够成为她自己的孩子,她日渐长大的过程当中,她往往遇到的问题就是从内在就不能接纳自己,有一个教育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詹姆斯 库马儿说,一个人如果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她才会有好的学习的能力,可是良心的人际关系的根源在哪里,取决于跟自己的关系,我们在教养的过程当中,突然发现,我们跟孩子的关系里面,让孩子跟他自己的关系变得很差劲,因为我们漠视了孩子内在的真正的感觉,内在真正的想法, 内在真正的需求,这里面的妈妈李玉芳和陈琤,母亲不仅没有引导孩子认识她自己,甚至在引导的过程中,已经让孩子学不会正常对话了。这里面母亲常用的套路就是“对你好,为你好”,命令、说教,用这些方法跟孩子做连结,彻底的功利主义先行,被同伴压力,陈琤的妈妈很特别吗。不,不特别。太普遍了。是常见的错,是时时刻刻,家家户户常犯的错,所以,她尤其格外让人触目惊心。也因此,女儿的反抗和挣扎也是时时血泪,刻刻艰辛。这个小说我觉得一个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一个是作为母亲的思考。这是两者的结合,引发的作品。
第三,叙述上高妙的技艺运用
比如复调叙述,把李玉芳捉奸写成了复调,在李玉芳羞辱胡可之后,笔锋一转,让女儿跟着胡可,走到两人最坦诚的地方。这一过程写得非常艺术化。作者引用鲁迅文章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斗士,一个是看客。这个地方隐喻很深。学习,尤其是成绩好的孩子在面对这种丑陋不文明的事件,用这两个意象,使小说一下子扩大了内涵。第二处就在写父亲的死。这个也是复调叙述,把更改志愿与父亲的死结合起来写,在内部张力上达到了高潮。换句话说,即使小说不在一开头就把母女关系渲染得氛围诡异,就用这两个细节,这个母女关系也是无药可救了。而且,如果不直白地写,仅用这两个细节,母女关系的伤痕会更深,从皮肤触及到肉,进入了骨髓。
第四,自觉的担当意识。
说到担当意识,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命运的把控,写冲突,容易;写故事,容易;写疾病也容易,但是如何让故事合理地开始,让人物合理地生长,让命运感如何透过文字达到深深的震憾,达到艺术的感染力,是非常难的。无论是陈琤这个人物,还是这个人物内在的双重人格,以及她经历那些矛盾的过程,需要作家去处理作品内部的逻辑性。我觉得尘舞完成得很好,一个80后的年轻的妈妈,在探讨母女关系的走向,在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痛,激烈,残酷,不手软,这一点,是文学对于生活和教育的直接贡献。
尘舞的小说,读起来,像摇滚,节奏明快,对我来说,是加速度的阅读。这跟她的生活有关。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人民教师,为当红八零后女作家,尘舞的书写,是对自身生活的补充和反思。她的小说情节设置紧凑,很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阅读要求,故事走向出人意料,挑战读者的想象力,同时,由于小说后半部用人物对话的方式使作品略有些概念化,打个比方,为了突出父亲的懦弱,凡写到父亲,必是怯弱,缺少层次性,比如一写到陈家林,就是从女儿的视觉写对他的同情。
但是,总而言之,这部小说像飘扬的旗帜,撕开亲情的湿软外衣,露出血淋淋的伤口,触动人的警醒和思考。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