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合之间的身份重塑与心灵再造
摘要离婚叙事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初期都受到重点关注并表现出特别的意味。在由女性主导的离婚叙事中,延安时期以“尝甜头”的叙事策略论证新婚姻法带给妇女的好处,并以成为“妇救会”等组织干部的形式给妇女身份以质...[详细]
-
新世纪乡土文学中的“进城农民”
在当代中国,农民大批进城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境遇及价值观都随着他们大批进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这些进城农民身...[详细]
-
叶梅《粲然》:赞美科学和科学家的又一力作
叶梅是从湖北恩施走出的作家,她以“少数民族”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介入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早期创作根植于地域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巴东山地、长江三峡、清江流域的生存环境为背景,多角度、多层...[详细]
-
余海岁诗《立冬辞》:冬日“道出数不胜数的颤抖”
现在利兹大学任教的华人科学家余海岁先生,同时也是一位热爱写作的诗人。他的诗歌有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怀念故国、抒写文化史中的经典景致、致敬科学界与文化界的伟人等等,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他的多首关于冬日关...[详细]
-
一部纪实文学的多种读法
21世纪信息化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根据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的理论,生产力和社会变革这两个主要因素发生极大变化的前提下,文字的表达方式和阅读者审美要求三年就是一个代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详细]
-
《沙坨里的暖霞》:生的悲辛与爱的传奇
读完郭雪波的这篇《沙坨里的暖霞》,笔者禁不住联想起张贤亮创作于1979年的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那篇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老人与狗》,由著名艺术家谢晋导演,谢添和斯琴高娃分别饰演男女主角,他们的...[详细]
-
谈曹海英小说《折叠桌上的猫》:卡布梁的事情
1《折叠桌上的猫》曹海英刚刚写完时我就有幸看到过,我觉得这是一篇扎实的、有分量的作品。我又推荐给宁夏评论家白草看了,他的看法是:和许多没什么实际内容只剩下花拳绣腿式的炫技作品相比,曹海英这样的写作无疑...[详细]
-
文学访谈录:以细腻的笔触“从头说起”
若干年前,在我还是一个当代文学的初学者时,舒晋瑜这个名字就伴随着其一篇篇精深独到又亲切平和的作家访谈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视野。她的访谈别具一格,读来收获良多,以至于日后每每要展开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舒...[详细]
-
文学批评是与个体生命体验“对话”
通读李一鸣的文学评论集《批评作为一种生活》(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从整体上对他的评论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他的评论视野宏阔。收在此书中的既有“理论”“政论”“学术”,也有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详细]
-
乾坤湾里的“道道”
吴克敬是地道的关中“西府”人,大半生又在西安工作生活,看似没有陕北生活的经历,却拿出一部几十万字的陕北题材的长篇《乾坤道》来,这本身就值得关注。吴克敬为完成此书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案头工作,他以对陕北...[详细]
-
从《骆驼祥子》的曹先生说开去
20世纪文学研究整体上有一个从作家向读者位移的过程。回归普通读者,尊重每位读者的主体性,这是与全社会经过思想启蒙后的发展相匹配的。作家自身也越来越不相信上帝全知全能的视角,海明威冰山理论带来的“八分之...[详细]
-
一部辽宁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来自渤海大学的林嵒教授是一位既有学术实力,又有写作实绩,更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自2010年开始,时任《渤海大学学报》主编的他面对辽宁作家诗人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和取得...[详细]
-
周励《亲吻世界》:历史在手指尖跳跃和燃烧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是华文女作家周励的新著,也是她“曼哈顿三部曲”中最让读者血脉偾张、心灵为之震颤的一部。作者采用纪实性报告文学的手法,从文体上来说,类似系列散文,却又是文学、史学与哲学互相交织...[详细]
-
卢一萍长篇纪实《扶贫志》:质地优良的时代致敬之作
《扶贫志》是一部文化责任使命之作,体现了作家和出版社的文学的时代责任、时代的文学责任;也是文学感恩致敬之作,是作家和出版社用文学的形式向时代感恩致敬,向劳动者感恩致敬,特别是向我的父老乡亲感恩致敬。我...[详细]
-
写人写事写志显真情
《扶贫志》的书名给人特别稳当、稳重的感觉。“志”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稳当的字,古人说:凡史传记事之文曰志。志就是指要真实记录下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卢一萍的《扶贫志》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稳当和稳重,他也是一名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