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写人写事写志显真情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贺绍俊 点击数:
《扶贫志》的书名给人特别稳当、稳重的感觉。“志”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稳当的字,古人说:凡史传记事之文曰志。志就是指要真实记录下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卢一萍的《扶贫志》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稳当和稳重,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史官。他用严谨的、质朴的文字记录下了湘西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值得表彰的人和事。

“志”还有另一层意思,指意念、感情等,表示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和决心,也专指德行,诗言志中的志就是这一层意思。扶贫志的志也可以将其作为意愿和决心来理解,它是个一语双关的书名。卢一萍也把这一层意思写出来了,他不仅记录了扶贫中的人和事,也书写了扶贫的信念和决心,并通过写信念和决心,突出了扶贫的伟大意义。

意愿和决心首先体现在全书的纲上。卢一萍并不是一般化地或者按时间顺序地客观记录扶贫工作,而是设定了一个总纲,在这个总纲的统摄下来书写湘西的扶贫。这个总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西视察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卢一萍就是以精准扶贫入手来思考湘西扶贫的经验,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来书写湘西扶贫的人和事。“前引”的虽然只有几页的篇幅,但非常重要,它把这个总纲举起来了。这个总纲写得很讲究,卢一萍没有花太多笔墨去写习近平总书记的来访,寥寥数语把这件事情交代出来就够了,这样就不会让具体的细节描述掩盖了总纲。前引也不是直接用政治和思想的术语来表达总纲的意思,而是运用文学手法艺术地让总纲呈现出来。他从一棵梨树说起。这有点像古代诗歌的“比兴”。卢一萍让这棵梨树和村民一起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然后说:“自那以后,梨子寨那棵梨树逐渐显露了枯木逢春之相。”比兴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总纲的内涵也出来了:“作为中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如今,它和中国无数乡村一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书就是围绕这个总纲展开叙述的。

首倡地作为第一篇,是进一步对总纲进行阐释。这既是作者卢一萍在进行阐释,其实也是湘西的领导干部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阐释。“探索者”和“先遣队”这两个词用得也非常“精准”。这充分体现出湘西特别是花垣县这些年的扶贫工作的特别意义。这一特别意义就在于:花垣县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而且是让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成为现实的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并不是随意地选择了十八洞村来发布精准扶贫的论述,而是在考察湘西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精准扶贫的材料,从而提炼出精准扶贫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这也应该是花垣县对中国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贡献。

卢一萍写《扶贫志》既是在真实记录历史,也是对意愿和志向的表达,他将“志”的两层含义都兼顾到,在真实记录中紧扣意愿、志向和意义来写,因此这本《扶贫志》也是非常精准的。卢一萍是从人物出发来写事情,他选择了一个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既有扶贫干部,也有扶贫对象,也有积极参加扶贫工作的企业家,等等。

在写扶贫对象时,既把他们作为脱贫攻坚的对象来写,也注意到他们就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所以也写出了他们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出自己的潜力。卢一萍特别写出了湘西扶贫工作中是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把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思想扶贫相结合。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经验。扶贫干部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精准扶贫思想是来自实践的思想,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是真思想!卢一萍写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是如何启迪了人们,引导人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扶贫工作的关键胜利。也就是说把“志”的意义这一层含义写深写透了。

卢一萍怀着对精准扶贫的深刻理解,以最真挚的情感写人写事写志,他的《扶贫志》对精准扶贫作出了丰富的形象化阐释,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