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乾坤湾里的“道道”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齐雅丽 2021年0 点击数:
吴克敬是地道的关中“西府”人,大半生又在西安工作生活,看似没有陕北生活的经历,却拿出一部几十万字的陕北题材的长篇《乾坤道》来,这本身就值得关注。吴克敬为完成此书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案头工作,他以对陕北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深厚传统的敬仰,特别是对在这里生活过和生活着的人们的关切,对这片土地上演绎过的故事进行了深度的探究,从而使自己能够有充足的底气与充分的底蕴、游刃有余地开列出一个个篇章,并成就了一部分量十足的著作。

《乾坤道》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叫作“乾坤湾”的地方,“乾坤湾”是黄河在陕北曲折蜿蜒地冲积缠绕出的状似“乾坤”图案的一个湾口,景象独特奇绝,闻名遐迩。这道景观,既是具象的存在,又在一定意义上是黄河万千景象的一个浓缩与凝结,甚或是一个代表或图腾。作者以“乾坤道”命名全书,看似具象,实质上是对于黄河文化在陕北的泛指意味的叙写和深度的探究,从这个意义上看,“乾坤湾”就是陕北那一片土地的代指,而《乾坤道》也可以看作是对陕北这片热土的概括性叙写和一种精神的褒赞。

全书30余万字的篇幅,几十个章节,跨越半个多世纪甚至七八十载,讲述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与乾坤湾有关联的故事。描写了生长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以至与这里有着生命牵连的几十位人物,从而撑起了全书的骨架,丰盈了著作的厚度,堪称新时代又一本描写陕北生活的大书。

这个“大”首先体现在全书既站在历史高度宏大叙事,又贴近土地绵密细致地叙写出了“乾坤湾”的具体而微。说是站在历史高度的宏大叙事,这个结论并非是将其归之于历史著作,或者说是以历史脉络展开叙写,而是指作者秉承的一个思想观念,那就是对陕北这块热土近代以来的知青现象的准确认知与把握。用作者曾经的概括言论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追求进步与光明而奔赴延安的青年,为第一代知青,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为第二代,而本世纪当下到延安参与精准脱贫工作的青年是第三代知青。这三代知青或短或长地在陕北工作生活,汲取了这片热土的滋养,也为这片土地做出了努力和奉献。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特的,当然也是十分需要关注并积极研究书写的。一定意义上,相对集中地展示三代知青的生命历程,是一种对思想养成方式的探究、对一种生命成长方式的探究,更是对一种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形式的探究。作者把笔触从这里探入,本身就是一种“宏大”。

秉持着这样的认知,作者在著作中也以此为总的脉络,进而宏观博大地展示了这一现象。而在“宏大”之下,作者又倾注了心血与关切,细腻细致、用情用心地叙写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与细节,描摹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形象,从而使得“宏大”不至于虚空,更让“宏大”有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讲,“具体而微”的叙写也让全书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更能诠释著作本身的着力点。从这两者的结合上来看,就是互相成就,相得益彰。这种书写在彰显写作态度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素材拿捏得当的深厚功力。

要说全书的第二个特征,那就是对于陕北文化的尽力彰显与对“外来文化”的准确展示。既然说到知青,那一定是表象上两个地域的纠合,是“本地”与“外来”的碰撞与融合。陕北是一个已经为许多人所了解的地方,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色,也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和各种表现形式中有了广泛的展示。但这个厚重博大的文化,是一个十足的富矿,值得不断深入挖掘,也需要广泛的张扬。作者以自身的积累与探知,对陕北的文化意蕴达到了较高层面的理解和较深层次的了解,从而能够以较大篇幅、较多形式地充分展示。比如书中大量出现的或悠扬或沉郁的陕北民歌、或热烈或庄严的陕北风俗、或简单或繁复的陕北饮食等等。正是这些文化符号支撑起了陕北文化,而对这些文化的充分展示,既是故事情节延展和人物塑造的必须,更是一种丰富与充盈。

在对“外来”文化的展示上,作者对知青们带来的思想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表述方式等,也进行了准确的叙写。这些“知青”虽然不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也来自不同地域,原本的原生的文化底蕴,在来到陕北地面之后,有了碰撞但不是排斥,进而交流、交汇和交融,从而也可能衍生出新的更加灿烂的文化现象。在这一点上,作者的叙写称之为准确,一是说对于文化现象的充分了解,二是说秉笔工稳,叙述客观,进而达到真实可信意味上的准确。

以上两个特点是对《乾坤道》书写特征的一点概括性评述,可以看作是对写作者写作态度“思想脉络”的认识。再扩展开来,探究本书内容里蕴含的“思想脉络”,那就是整本书贯穿始终的对于“道道”的描叙、思考与升华。

“道道”,可以看做是陕北方言中对于“道理”“规矩”等的说道,更可以上升到实质上是对“真理”的概括。

为了叙说“道道”、思考“道道”、彰显“道道”,作者干脆直接地把本书的主要人物名之以“道老汉”。这个被名之为“道老汉”的,起始得名时并不老,但能被称为“老汉”并冠之以“道”,可能更多的是对于“道”的坚守与传承。他原本也不是“本地人”,也就是说不是“乾坤湾”的原住民,为了一种承诺与守望,他大半生都生活在了这里。曾经的家仇国恨让他从黄河东岸到了西岸避难求生,又从西岸到东岸去战斗抗争,最后又落脚扎根到西岸的“乾坤湾”。在烽火岁月里他勇敢顽强,在年少青春时他有了美好的爱恋,之后带着对爱人的深厚情愫,他在乾坤湾坚守守望,并为这片土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他的言与行里,充满了正向的“道道”,他坚守“道道”、传承“道道”,从而为“乾坤湾”立下标杆,也铸就了灵魂。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既是具象,更是概括,既是一个具体的个体,更是一组群像。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道道”,从而使得全书有了核心与凝聚点,好似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坚强地无处不在的“灵魂”。有了这样的灵魂,一应的人物也就有了灵魂、故事有了灵魂,土地有了灵魂。

以“道老汉”为凝结点,作者讲述了几个历史阶段的故事,塑造了几代、一群生动的人物。这些故事虽然不一定都发生在“乾坤湾”,但他们的“主角”无一例外与乾坤湾有关联,所以书中众多的故事也就有了中心、有了围绕,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系列。这些故事客观生动,人物鲜活个性,故事可看,人物可亲,在这可看与可亲之中,时刻也没有缺少了“道道”。所以即便是年代跨度较大、故事内容不一与人物众多更迭等,不仅没有让读者觉出“杂乱”,反而在“中心”与“脉络”之外,让人感觉到了枝叶繁茂、绵密丰盈。

所以,从作者书写所遵循的“道道”,到书中内容体现的无处不在的“道道”,以及两者的紧密和谐结合,让人充分感知到了“道道”。这“道道”是书写之道,是一方地域的本真,值得传承弘扬。它更是大道,永存于天地之间,不生不灭。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