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庆邦《堂叔堂》:用苦难筑起精神圣殿
接过刘庆邦先生持赠的新著《堂叔堂》,一边感慨他以古稀之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一边猜度这大约是写一个名字叫“堂”的堂叔吧。因为他以往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人名,简约,朴实,像作品本身一样透着自然...[详细]
-
宁明:从《晚熟的人》回溯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
2020年8月,莫言的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被冠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未经出版已经得到了媒体和学界的众多关注,其中《地主的眼神》《斗士》《左镰》《天下太平》...[详细]
-
田晓霞论——兼及路遥对爱情的态度
在路遥研究中,有关田晓霞的评论实在寥寥可数①。不过,有些意见很值得重视。邓万鹏指出,田晓霞受惠于家庭高起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门第。她在读中学时就感觉,没一个男生像孙少平那样跟她在广度和深度上交流思想。...[详细]
-
《挪威槭》:“微小之物的颜色”
从构成框架上看,《挪威槭》是那种限定性很强的小说——一趟俄罗斯跟团游,有限的时间,确定的空间,旅途种种对于今天有着丰富境外游经验的读者来说似乎也可以想见,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全貌。然而,偏偏是这样的小说,...[详细]
-
在“绝密文件”的谱系里
在长篇新作《回响》里,东西以极端化的方式将人的情感和人性最深层的模糊样貌呈现出来,他找到了潜藏在人性情感最深处和最神秘的开关,这也是所有作家最关心和一直在寻找的关键事物。《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是东...[详细]
-
鲁敏《梦境收割者》:都市即景与现代经验
提到鲁敏,人们大抵会想到“东坝”和“暗疾”,它们几乎可以与“鲁敏”这个名字画上等号。不过,她近期出版的小说集《梦境收割者》却顽强地抵抗着这两个标签。10篇小说或长或短,或丰沛或简洁,展露着另外一副笔墨...[详细]
-
假如余华写出的是又一部“活着”,那该如何?
1余华就是余华!《第七天》出版八年后,当余华的长篇小说新作《文城》进入预售的消息刚一面世,遂立即引起媒体关注。我注意了一下彼时媒体报道主要“聚焦”于这样两点:一是“暌违八年”;二是“写《活着》的那个余...[详细]
-
用群众语言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朱佩娴撰著的《脱贫攻坚:干了才有希望》一书,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实地调研采访的基础上,...[详细]
-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路导览文学的风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洪子诚、陈思和等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这一思潮的重要成果。尽管学界在“文学史有无必要”或“如何重写文学史”等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共识,但...[详细]
-
王学芯《第五级台阶》:挑战与希望共存的台阶
初看到王学芯这组诗时,我心里便有个疑问:为何组诗的总标题是《第五级台阶》?第五级意味着什么?台阶又意味着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一首首地读下去,我逐渐抓住了漂游在这些诗里的关键物:年龄,或...[详细]
-
记录时代前行的足迹
欧阳黔森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贵州作家。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决战中,他不仅耳闻目睹,受到强烈心灵震撼,而且积极行动,以作家身份参与其中。欧阳黔森除了参与创作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还通过实地采访,深入调研,创作了...[详细]
-
汪政 晓华:丁捷论
内容提要丁捷从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走的是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文学道路,其特点是题材多样,文体多样,既保持着内心的浪漫诗心,又对现实社会怀有很大热情,特别是他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使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详细]
-
主人公可以死,但最好死有所值
三白这两篇作品有个共同特征:主人公都被写死了,故事也随之结束。作为一个基本常识,小说总得有个开头,也总得有个结尾,再长的小说,也不可能无休无止地唠叨下去。单从结构形式上来衡量,以主人公的死亡来结束故事...[详细]
-
一部极具乡土文化特色的新史传报告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不说古代的王夫之、近代的曾国藩,也不说现代的毛泽东、刘少奇、贺龙等革命家与军事家,单就当代文坛而言,也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文学湘军”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享...[详细]
-
陈涛《山中岁月》:我眼中的教育扶贫
《山中岁月》第五记《从图书室到助学路》里写到:“我到村里报到的当天就去了那所学校,名叫池沟小学......我只站在大门口往里看了看,正前方六七十米处的四间粉墙灰瓦的平房是幼儿园。左侧同样六七十米处十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