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着的时候看到的风景——关于《三行集》
这些小诗刚好拥有一种来自这个时节的独特气质,不是夏天,也不是秋天,是冬将要过去、春还没来的时候:知道每一天夜都来得比前一天晚一点,所以不着急期盼什么鸟语花香的午后,而是用心体验这一天比一天迟的日落。也...[详细]
-
胥倩:论现代诗词的经典性
关于“现代”这一概念,我们一般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作为现代史的开端,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对抗的时代,是血、汗、泪交织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伟人和...[详细]
-
陈爱中:阅读、对话、客观性
在二十余年对汉语新诗的观照中,我一直认为哈尔滨是能够也应该出大诗人的城市。且不说周边黑土地上浓郁的森林、古朴的田野、开朗豁达的人群,只是欧风美雨的浸润和早就孕育成熟的都市文化,就足以在现代性的召唤下,...[详细]
-
构建基于土地的乡村文化生态
在名为“现代”的列车呼啸奔驰了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古老的乡土大地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关切。南帆的文化散文集《村庄笔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将这个宏大的主题凝聚为更具象的“村庄...[详细]
-
周大新《洛城花落》:新时代“永恒主题”的变与不变
周大新是这个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骁将。他的长篇小说如《第二十幕》《21大厦》《战争传说》《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等,在读者评论界有非常高的评价。特别是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使周大新当之无愧...[详细]
-
“穿心”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哲思抒写
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的老版本放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好几年了,浏览过一下,以为是一本艰涩的恋爱指南、一碗失恋者的心灵鸡汤,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且有较大的阅读障碍,就没有仔细地阅读下去。收到20...[详细]
-
哲人不萎——《吴组缃全集》编后记
这部《吴组缃全集》立项于十年前,编定在近三年,幸即付梓。本全集的出版得到了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的资助。编辑出版这部全集,盖因吴组缃是一位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又为皖籍前贤,而坊间尚未...[详细]
-
王昆《天边的莫云》:让生命之花在高原盛放
王昆是近年来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行走”是他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从祖国的海防一线到内陆边疆,军人出身的王昆闻令即起,动辄千里之行,数月之久,而在这不停的行走之中,一部部情感丰沛、...[详细]
-
军营里的青春写意
阅读北乔长篇小说新作《新兵》,可以体察到他兄长般的爱兵胸襟与执着的文学情怀,有时也会触及俗世里的真情与困苦和生命中的豁达与苦乐。他十几年持续对武警普通士兵生活的耐心叙述与描摹,是对写作的执着,也是对军...[详细]
-
多重意蕴“革命叙事”的诗学建构
长篇小说《群山呼啸》是现实主义的力作,全面、立体、多层次、深度地镜像了从晚清到抗战半个多世纪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进程的波诡云谲和艰难复杂。小说的叙事诗学获得了多重意蕴与较多的创新突破,充分体现了作家季宇...[详细]
-
肖复兴与天坛的“六百个春天”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上讲,凡举优秀的作家,都有一块专属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可大可小,大至一座城,小到一条巷;这个根据地又亦真亦幻,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同时兼具着经验意义、精神价值与审美...[详细]
-
县城作为一种思想方法
最近有作家在一次获奖感言里说如果我们认识了他小说中的那个村庄,那我们就可以读懂中国。这是作家对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与这个民族以及当今世界的关联性判断。或许,对于莫言、贾平凹这一代人而言,他们笔下的“...[详细]
-
从媒介生产角度理解文艺
数字媒介文化蓬勃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小说、网络剧、人工智能艺术正在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是一种视觉文化,借助图像调动人的情绪、情感和观念;这是一种产业文化,按照一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传播...[详细]
-
《去林芝看桃花》:在大地的褶皱处聆听历史的回响
读江子的散文集《去林芝看桃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发现他始终试图在历史和当下之间建立联系。他的笔触,并非胶着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挖掘与重现,而更在意历史对现实时空的影响。他的...[详细]
-
丛新强:《晚熟的人》阅读笔记
媒体所谓《晚熟的人》这部小说集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新作,严格来说并不准确。从其创作年表可知,《澡堂与红床》完成于2011年底,尚在“诺奖”之前,未正式发表;《左镰》《地主的眼神》《斗士》均初稿于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