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占春:作为批评家的诗人
史蒂文斯说:“诗歌是学者的艺术。”耿占春先生的诗,正是一种学者之诗,批评家之诗。他在《退藏于密》中写道:“一个朋友把这些札记称之为‘抒情的社会学批判’,我欣然认同这种赞誉。抒情的或诗意的,和社会批评似...[详细]
-
人、神、自然:《众神隐退》中的多元意识和生态意识
存文学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众神隐退》(《中国作家》文学版2020年第三期)中,作家选择以特殊历史语境中背负特殊身份的主角们的“奇遇”为切入点,以不同文化、思想、话语表达的对冲与融合,在凸显本土文化传统...[详细]
-
反讽型神谕:《篡改的命》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摘要:在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神谕是一个母题。“神谕”指来自神灵等超自然力量、主宰力量、神秘力量的预言、启示,这种预言、启示关乎未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人物的命运。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神谕不是神...[详细]
-
《虞公山》: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接驳
“70后”始终被历史、传统等问题所困扰。这是喝“狼奶”长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期并不匮乏现代艺术的滋养,却几乎完全地与传统割裂。因此,就小说技艺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有着较为成熟的掌握,而且在向世界文学、向...[详细]
-
晓苏短篇小说:我们需要欢乐
晓苏是一位勤奋而高产的作家,他创作过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还从事文学研究,但在我们的眼中,他在短篇小说上用功最多,成就也最大,早已卓然成家。这几年,晓苏在小说的理解上有了不少新的提法,影响最大的就是对...[详细]
-
石一枫笔下的北京:是麦子店,也是整个世界
石一枫在北大中文系的同学、现在任教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者张慧瑜将石一枫到目前为止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石一枫的故事里都是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如《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节节最爱声光电》等...[详细]
-
海洋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广东沿海的诗意热土孕育了别具风格的岭南文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飞速发展带来开放的眼光和丰富多元的文化经验。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开启湾区城市群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详细]
-
朱辉短篇小说论:存在的悖谬和小说的宿命
壹文学阅读活动,在理论上被升华、命意为“接受美学”,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文学阅读接受,作为一个审美活动过程,其间,会令我们产生出许多不同层面意想不到的感受、体悟,这些感受可能超出我们的常识、认知甚至逻辑...[详细]
-
宗培玉:异空间、知识叙事和鱼在水中的分身
诞生于2018年底的《应物兄》,以其传奇身世在文坛备受瞩目。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一部打磨了十三年的长篇小说,李洱对它是有期待的。上下两卷凡1042页,85万字的煌煌巨制《应物兄》,其呈现的...[详细]
-
孔见的《海南岛传》:人文历史写作的佳构
孔见的《海南岛传》对于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时时处处体现出文化史、思想史的高度,为人文历史书写提供了方法,是一部常读常新、愈品愈醇的佳作。目前为止所有写海南岛人文历史单本著作中,孔见的《海南岛传》无...[详细]
-
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再次踏入同一条河
冯骥才的新作《艺术家们》重回“新时期”艺术的萌芽期,在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冯骥才那一代写作者开启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承载了时代风云激荡、创新与尝试、灵魂洗礼,而其间的历史已经印刻在那一代作家和艺术家们的...[详细]
-
江南水乡的百年家族史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一气读完了黄志清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洲》。尽管是在手机上阅读原稿全文,老眼昏花,颇为吃力,然读后的一种满意的获得感,叫我兴奋不已,忘记了疲劳。作者黄志清是位国家公务员,也是一...[详细]
-
推理小说中那些“隐秘的角落”
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者荧幕一直是影视界经久不衰的做法。珠玉在前的原作自是吸引眼球的卖点,但改编完毕却往往如木椟在后——影视作品常常很难呈现文学杰作的精髓与韵味。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影视作品大获成功,带...[详细]
-
要造学生“芯片”,先造教师“光刻机”
芯片问题给国人科普了一把:这东西的制造需要一种精密高大上的光刻机,而光刻机的研发制造不比芯片简单。中国在教育改革上也一样:学生是芯片,教师是光刻机。我们培养不出灵活创新一代的学生,是因为多年来教学方形...[详细]
-
郭海燕小说集《单双》:行走的肉身和飞扬的魂灵
读完海燕的这个短篇小说集,我一时间很惘然,那种基于女性自身私密情感和经验触摸的疼痛感让我动容,尽管每一个女性的成长有着不同的路径,然而,阅读中却有着深深的同情之理解。面对文本中那些天真、懵懂到蒙昧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