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乡间戏班的生态缩影——评《戏班十年》
非虚构写作与人类学田野民族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志红女士的《戏班十年》一书,就是一则非常好的例证。它将看似无序的戏班日常生活有机地组织起来,不仅为读者重新构建一个流动的戏班日常,更重要的是,将...[详细]
-
汪晖:有序与多元的文学历史
文学史写作面临的困窘似乎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韦勒克早己说过:“大多数的文学史著作,要末是社会史,要末是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史,要末只是写下对那些多少按编年顺序加以排列的具体文学作品的印象和评价。”文...[详细]
-
与深山共灵犀——关于傅菲《深山已晚》
读傅菲的《深山已晚》,需要让心灵慢下来的智慧。全书36个篇什,皆是来自武夷山北部余脉——荣华山中、南浦溪畔等场域的深切体验和思考。36个篇什像是傅菲徜徉在自然中的对话,这对话的对象可能是整个世界,是无...[详细]
-
高建国《大河初心》:信仰立天地乾坤聚笔尖
党史、国史、军史、英雄史脚步匆匆,若白驹过隙,饱满鲜活的历史期待当下的表达、诉说与传颂。近日,仔细拜读了高建国5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人民文学》2020年第5...[详细]
-
《熊猫王》:无法分类的类型确认
看过以熊猫为书写对象的非虚构书籍,故对熊猫本身的特性和熊猫与人类相处的情状,算是有所把握。这样的经历,面对一本用虚构艺术打造的熊猫题材作品,自觉不自觉就把自己架到了既有强烈的阅读旨趣,又多多少少掺杂有...[详细]
-
《民谣》里的民与谣
就形式美而言,《民谣》应该是这些年罕见的文本。它由四卷小说本体(小说始于1972年5月,十四岁的少年“我”在码头上坐等去公社谈话了解历史问题结论的外公;终于1974年暑假开学,十六岁的“我”离开村庄去...[详细]
-
藏匿与秩序——读陈春成《竹峰寺》
“有一种消沉的力量,一种广大的消沉,在黄昏时来。在那个时刻,事物的意义在飘散。在一点一点黑下来的天空中,什么都显得无关紧要。你先是有点慌,然后释然,然后你就不存在了。”陈春成的文字也带有一种消沉的力量...[详细]
-
红色文学经典的华彩乐章
红色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两个层面,包括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电影、革命精神、革命旧址、革命遗物等等,红色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红色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以“三红一...[详细]
-
陈忠实写《白鹿原》的最佳气场
每位作家在进入创作时,都有属于他自己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陈忠实的《白鹿原》,诞生在史与诗的白鹿原,便是一例。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神秘、古老而宽厚的白鹿原,有着我们民族全部的沉滞力和生命力。他剥开白鹿原层层...[详细]
-
和没有忘记悲伤的人谈论时间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蒋方舟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毫无疑问,蒋方舟拥有强大的理智。那种背靠图书馆才能拥有的嚣张气焰,那非先知或幼童才敢娓娓而来的从容语调,每每让人惊叹...[详细]
-
唐颖《个人主义的孤岛》:环龙路的时代沧桑
我远在海外,追唐穎的作品追的有点吃力的。从《上东城晚宴》散席了的里约,还未在老公小孩的世俗日子里过稳,又走来《家肴》里活色生香的上海一家人。我以为,唐颖可以休闲一阵子了。近日有幸读到《收获》刊登的唐穎...[详细]
-
中国文学中的浙江青年作家方阵
之江大地上几位“特别能讲故事”——四位浙江青年作家作品读感潘凯雄这是一篇在“中国文学中的浙江青年作家方阵”大命题下的小作文,完成这样一篇命题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大概率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它既不是一个单体,还...[详细]
-
读张新颖诗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像洗牌一样洗梦
张新颖的文章有时候就会让我想起艮卦。他的散文也好,诗也好,评论也好,都让我感觉到某种温暖的明亮,但这光明又不是大放光明的突兀,而是一种柔和的明朗。写张新颖的书评大概很难。首先他本人就是一个熨帖不过的评...[详细]
-
简默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抒写土地伦理的美丽音符
生态和生态文学不仅要求作者有直观的关于自然或者土地的认识,还需要相关的理论和思想资源的武装,否则作品就难以让人们对生态或者土地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的哲学意味。“...[详细]
-
《暂坐》:知识分子的撑杆跳
长篇小说《废都》中的庄之蝶如果能继续生活下去,会是怎样?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暂坐》中的羿光就是这样一个“庄之蝶”,他来到了当下。年过半百的羿光作为一个名作家,有声名,有地位。他还有一手好书法,作品售价...[详细]